草原王国的覆灭:吐谷浑(4)
2010-05-20 10:21
因为相隔遥远,吐谷浑王国与南朝的关系比起北朝来要融洽得多。从阿豺开始,吐谷浑王国就频繁地向南朝遣使进贡,南朝的各个政权也对派遣使者的吐谷
因为相隔遥远,吐谷浑王国与南朝的关系比起北朝来要融洽得多。从阿豺开始,吐谷浑王国就频繁地向南朝遣使进贡,南朝的各个政权也对派遣使者的吐谷浑王们加官封爵,虽然这些爵位大多是名义上的赏赐,但这种政治关系的确立,对吐谷浑王国仍然至关重要。崇尚汉文化,是吐谷浑王国的一大特征。早在吐谷浑的曾祖莫护跋时,慕容鲜卑就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吐谷浑王国的历代王都有较深的汉文化素养,贵族子弟从小就接受儒学教育,官员们也大都识文断字。在与南朝交往的过程中,吐谷浑人一如既往地表现出了对汉文化的倾慕。
青海同德县的曲什安河从山谷间奔流而出,汇入了黄河,但在1500多年前吐谷浑王拾寅将国都迁到了黄河南面的曲什安河流域,大兴土木,营建城邑,开了在青海草原上进行城镇建设的先河。 摄影/马福江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光里,吐谷浑人给自己营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与北魏、南朝的和平交往,极大地促进了吐谷浑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吐谷浑王国的可汗们并没有停止自己拓土扩边的脚步,他们励精图治,积极整顿政务和军事,先后收服了宕昌、邓至等羌人建立的小政权,吞并了不少戎氐部落,并极力向外扩张势力。伏连筹时期,吐谷浑疆界东边到了甘肃的迭部县(叠川),西南与新疆的和田(于阗)相邻,南面边界延伸到了阿尼玛卿山、昆仑山,北边到了祁连山,西北边与新疆的哈密(高昌)相接,拥有着东西4000里、南北2000里的辽阔疆域。吐谷浑的国力也在这时达到了鼎盛,在当时的塞外各国中,吐谷浑王国以强大和富裕而闻名。
追风逐电青海骢
从日月山往西,没行多远,我们的车又行驶在了美丽的青海湖边。109国道的南侧是金黄的油菜花,北侧是葱绿的草地,再往北就是湛蓝的青海湖。这个于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内陆湖”的湖泊是一个梦幻之湖,在那似乎与天空相连的无边无尽地延伸着的碧蓝色湖水中,有一抹突出的黑色,那就是神秘的海心山。在1500多年前,那里是吐谷浑人培育闻名遐迩的千里马“青海骢”的地方,而湖边这些绿茵茵的可爱草地,则是吐谷浑人曾经的黄金牧场。
吐谷浑人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爱马,也善于养马。在他们简单的法律中,甚至有“杀人及盗马者死”的规定。将杀人与盗马同等量刑,可见吐谷浑人对马的重视程度。土族有忌食“圆蹄”类动物的肉食禁忌,这可能是吐谷浑人的爱马情结在今日土族人习俗中的遗留。
吐谷浑人有着丰富的养马经验和先进的养马技术,他们培育出了名扬天下的千里马“青海骢”。关于“青海骢”,《周书·吐谷浑传》中有详尽记载:“青海周回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冬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那时的人相信青海湖里有龙神,“青海骢”是龙种,隋炀帝对此也信以为真,他攻灭吐谷浑,占领了青海湖地区之后,还特地命人将2000匹母马赶入海心山,想得到传说中的千里马,结果无功而返。其实,“青海骢”是吐谷浑人利用自己高超的养马技术培育出来的新马种。他们利用青海湖周围草场优越的自然条件,从遥远的波斯(今伊朗)引进优良的马种,与当地马杂交,利用杂交优势,培育出了“青海骢”。“青海骢”风骨俊秀,善踏侧步走,据说能日行千里,常常被吐谷浑王当成最珍贵的礼物送给中原王朝。隋唐时,皇室、豪门、贵族们常骑着“青海骢”外出游玩或参加马球游戏。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长安壮儿不敢骑,追风掣电倾城知”,说的正是“青海骢”。
图中远处那一抹黑色,是青海湖中的海心山。1500多年前,那里是吐谷浑人培育闻名遐迩的千里马“青海骢”的地方。但是,从今天这些普通的马匹身上很难再找到“青海骢”的影子了。没有生命的摩托车“电驴子”,取代了马在牧人生活中的地位。
吐谷浑人养马的技艺确实十分高超,他们不仅培育出了能日行千里的“青海骢”,还训练出了能随音乐翩翩起舞的“舞马”,“舞马”也是他们向中原王朝进献的珍贵贡品。拾寅时,吐谷浑王国就曾向刘宋进贡过“舞马”。宋孝武帝刘骏惊异之余,还特地大宴宾客,召集王公贵族一起观赏“舞马”的精彩表演。在那次皇家宴会上,神骏的“舞马”随着音乐声翩翩起舞,时而轻盈得像拖曳的长练,时而柔美得像飞舞的蛱蝶,让与会的宾客大开眼界。他们纷纷赋词作歌,赞美“舞马”的美妙舞姿。
无论是追风逐电的“青海骢”,还是随着悦耳的音乐声翩翩起舞的舞马,如今都难以寻觅其踪影了。今天,在青海湖周围的草原上,连普通的马都很难看到了,穿着藏袍的牧人们骑着摩托车放牧、走亲访友、运送物资,曾经整日与马为伍的牧人们已经远离了那些在漫长的岁月中曾与他们的先辈们一起叱咤风云的可爱生灵,没有生命的摩托车取代了马在牧人生活中的地位,“青海骢”的后代正寂寞地从人们的生活中远去。
繁华绚丽丝绸路
经过像三级台阶一样自然上升的共和县三塔拉高原后,我们站在了宽旷的切吉旷野东缘,前方就是塘格木农场。由于雨后的沙土路有积水,我们无法前行,只能站在路边的高坡上遥望,只见前方的塘格木农场中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林,清澈的沙珠玉河正从切吉旷野的南边静静流过。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丝绸南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千多年前,在骑着“青海骢”的吐谷浑人的引导下,满载着货物的驼队就是行走在我们目光所及的这些地方。
号称中西“文化运河”的丝绸之路早在新石期时代晚期就已存在,西汉张骞通西域后日益兴盛。张骞去西域,是从长安出发,跨渭水,越陇山,向西穿过祁连山以北的河西走廊,进入西域。这条道被古代和现代的人们所熟知,是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东段的主道,而黄河以西,经过祁连山以南吐谷浑王国疆界内的丝绸之路南道就鲜为人知了。丝绸之路南道一般经过西宁,过日月山后大致有三条支线:其一,经青海湖南岸或北岸,过柴达木的德令哈、大柴旦、小柴旦,出当金山口,到达甘肃敦煌,汇入河西走廊道,再往西域;其二,过青海湖南岸,经今都兰县城、香日德、诺木洪、格尔木、乌图美仁,再向西北经过尕斯库勒湖,越阿尔金山到西域。这条线是主线,与现代的青新公路走向基本一致;其三,从白兰(今鄂陵湖、扎陵湖一带)出发,经布尔汗布达山南麓或北麓,一直向西,溯今楚拉克阿干河谷入新疆,这条道山势陡峻,向来人迹罕至,到今天仍然几乎是无人区。这三条支线多处可以相通,丝绸之路南道的走法多样。丝绸之路南道又叫“羌中道”、“青海道”,它作为丝路南道与河西走廊段北道相辅而行,都是中原通往西域的贸易通道。但由于路险天寒,丝绸之路南道向来比较冷清,远远比不上丝路北道的繁华。如果没有吐谷浑王慕利延的西征,它也许就会长久地寂寂无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