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草原王国的覆灭:吐谷浑(3)

2010-05-20 10:21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崔永红 胡芳
在阿豺生命垂危之际,他又做了一件被人们称颂至今的事。他命令自己的20个儿子各拿出一支箭,从中抽出一支交给同母异父的弟弟慕利延,让慕利延折断
在阿豺生命垂危之际,他又做了一件被人们称颂至今的事。他命令自己的20个儿子各拿出一支箭,从中抽出一支交给同母异父的弟弟慕利延,让慕利延折断它。慕利延轻轻一掰,箭折断了,被扔到了地上。阿豺又叫人把剩下的19支箭捆成一束,让慕利延试着折断这捆箭束,慕利延使出了吃奶的劲,却没能损伤箭捆分毫。此时,阿豺指着完好无损的箭捆,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阿豺折箭遗训的故事。
 
草原王国的覆灭:吐谷浑
在鄂陵湖边上,人们在搭建经幡支架。在1300多年前松赞干布就是在此地迎娶的文成公主。在文成公主到达鄂陵湖的途中,曾与先于她远嫁吐谷浑的同宗姐妹弘化公主相见于青海草原上。这两个曾经是唐朝最尊贵却又在异乡飘零一生的女子用自己的青春和爱情换来了大唐、吐谷浑与吐蕃之间近十年的和平时光。
很多学者认为,互助土族中的神箭崇拜与阿豺折箭遗训有关,他们认为这一古老习俗是吐谷浑后裔对阿豺折箭遗训事件和他倡导的“戮力一心”精神的纪念和传承。而早在半个世纪之前,班禅专使庄学本到互助县沙塘川游历,就曾亲眼目睹过土族人供奉的神箭,他在《青海土人考察记》中写道:“在叠叠馍馍的中央,供着一支高约四尺、仿佛梭标的神箭,清油灯的光亮照耀着箭上一绺一绺的红绿带条,披茸地如神箭的衣服,箭的颈中挂着一串铜铃和铜板,这是他们最信仰的护法神箭,又叫五台护法。他们庄子上的安宁,就地的农业,土人的健康,据他们说多靠这一支神箭的呵护。”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土族神箭崇拜的最早记载。如今,清油灯已换成了明晃晃的日光灯,在神箭前上香点灯的土族人也早已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无须再祈求神箭的护佑,但在神箭前调解家人和村人纠纷的习惯直到今天仍在延续。
 
威震西北名远扬
 
我们从同德县沿巴水而下,来到了卡力岗村附近的一处名叫“班多”的黄河古渡边。放眼望去,只见滔滔奔流的黄河流到这儿后变得极为狭窄,河面大约不足20米宽,河岸两旁都是巨石,其中有一处两岸相对的巨石相隔非常近,两边的巨石都有相叠的痕迹,很有层次感。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吐谷浑人修建的河厉桥的一处旧址。“河厉”是吐谷浑语“飞鹰”的音译,是说桥的形状像展翅高飞的雄鹰。河厉桥是吐谷浑人的一项创造发明,他们利用黄河水道狭窄处的地形,就地取材,用岸边天然巨石和木材修建成可以横渡黄河的桥梁,使黄河天堑变为了通途。
 
渡口处正准备修桥,堆着很多长石条和钢筋,岸边架起了钢架,一道铁索横穿水面。岸那边,一个青年男子怀里抱着一个四五岁的红衣小女孩,坐在铁索下用来运送物资的简陋铁筐里,岸这边的人用力将铁索往这边拉,一个披着红袈裟的喇嘛也加入了帮忙的行列。看样子,在桥未修成之前,当地老乡暂时就得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渡河。
 
渡口南面不远处,曲什安河从山谷间奔流而出,汇入了黄河,河对岸那块平坦的川地便是因能种水稻而得名的大米滩,滩上梯田纵横,绿树成阴。在夏日的照耀下,吐谷浑人曾经生活过的这片地方看起来十分祥和安谧。公元457年,树洛干的儿子拾寅继位,将吐谷浑王国的国都迁到了黄河南面的曲什安河流域(伏罗川)。拾寅一改吐谷浑“逐水草,无城廓”的旧俗,在新国都大兴土木,营建城邑,开了在青海草原上进行城镇建设的先河。《魏书》记载:“其居止出入,窃拟王者。”他的傲慢激起了近邻北魏统治者的恼恨,加上吐谷浑王国盛产金银,牛马众多,产生了觊觎之心的北魏统治者多次出兵攻打吐谷浑,从吐谷浑王国掠夺了20多万头牛、羊、驼等牲畜,还差点在曼头山(今兴海县河卡乡幸福村)生擒拾寅。曼头山之战后,拾寅改变了对北魏的态度,开始实行和平共处的对外政策,他频繁地向北魏派遣使者,双方的关系走向了和睦相处的轨道,交往十分密切,民间的贸易往来也十分频繁。这种和平共处的政策一直实行到了北魏灭亡,时间长达60年。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