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结合史料我们再做如下分析:《三国志》中记载,华佗做了曹操的“御医”之后便“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显然,以曹阿满随时有可能犯“头风”病的健康状况,再加上他为人处世的性格,根本不可能让华佗四处走动为他人治病。“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也证实华佗当时根本没有行动自由,至于到“敌军”帐下为自己的对手治病,就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再在从时间上来分析,据史料来看,“刮骨疗伤”发生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然而《三国志》上记载,华佗思乡回家探亲,回去后托辞夫人有病不归,随后“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惹恼了曹操,于是一句:“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判了他死刑。华佗被杀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就时间上来看与关羽中箭相差十多年。再怎么“神医”,死了的华佗也无法为活着的关羽疗伤。
因此,可以断定给关羽“刮骨疗伤”者绝非华佗,那么《三国演义》在此事上的“移花接木”用意何在呢?
需要再次说明的是,它只是小说,小说有其本身特点。就“刮骨疗伤”这一以治病为基础引出的故事本身而言,如果单纯从关羽的角度来渲染的话,不仅让人感觉单薄。而安排当时已经声名远播的“神医”华佗来治病就完全是另一种效果了。
也必然使故事本身“增重”许多,而且“君侯真天神也!”的赞扬也必然显得更具分量。试想:这边坐的是被后世尊称为“武圣人”的盖世英雄,对面坐着的是提壶济世的“神医”,一边是饮酒下棋的淡定从容,旁边却是白骨裸露、鲜血盈盆。
(编辑: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