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黄帝外经》这部书,现在是取了这个名字所以很耸动,但,这一本书它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陈士铎,他出版的一本叫做《外经微言》的书。现在出版社说的《黄帝外经》就是那本《外经微言》。
那陈士铎的医术,我们如果以他的著作内容来看,就是我们后来说的「傅青主」的流派。傅青主是明末清初的人,可能傅青主当年是什么有一点政治上面的身份问题,有些数据不大方便出版还是怎么样,所以有人把傅青主的医学的内容去交给陈士铎出版,所以陈士铎的什么《石室秘录》啦,《辨证录》啦,那些书都跟傅青主的医学有相当高的重合性。平常我在看《傅青主男女科》,如果觉得某个方子好像剂量怪怪的,我就会翻开陈士铎的《石室秘录》来对一下,因为里面的证跟方都是重迭的,像是同一本书的两个版本。因为陈士铎的《石室秘录》等于是《傅青主男女科》用另外一个思想逻辑去编排的东西,而陈士铎的《外经微言》,就是《石室秘录》或者《辨证录》里面的脏腑观念的总纲,所以《外经微言》,讲白了就是傅青主的内外科的理论架构,如此而已,就是傅青主那一门的心法。
为什么会说《黄帝外经》这件事情呢?是因为,现在《黄帝外经》出版了,有一些不太明白状况的人,就只看着那本《黄帝外经》就说:「这是中医伟大的道理!」因为觉得这本是伟大的书,而话题传开了,而使得有些人就直接去单单读这本书,这样子很没有学习的效益。
你要把《黄帝外经》去跟陈士铎其它的什么《石室秘录》等等书合在一起参看,你才知道他讲的这些道理,在方剂上要如何运用,这样才会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的过程。不然那些虚玄的道理,单独而言其实没有什么意义的。
那另外一点,就是,《黄帝外经》的那个文笔,如果待过中文系的人,一定都晓得先秦两汉的文字,没有那些时髦的形容词,就是没有哪些个语气词,它的那个用字、那个句法、都不是先秦两汉时代会有的。
如果我们要学时方派,就要学《傅青主男女科》,因为《傅青主男女科》是时方派中非常伟大的一环。那你拿《黄帝外经》来对着看,可以增加你学习的吸收理解,这是不错的。但是胡里胡涂地把这种清朝时代的好书说成是汉朝时代的好书……好像有点那个。所以稍微澄清一下。
它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是跟它是不是汉朝的书没有关系。
真正的「心脏」病,只要一发病人就死。因为如果那个邪气真的可以攻到你的「灵魂的心」的话,那立刻你的灵魂跟肉体会脱开,你没有办法承受这个东西。可是现在有那么多人都在得心脏病,怎么都不死啊?什么风湿性心脏病,什么心脏瓣膜病,什么心室肥大有的没的……如果你不能够知道「灵魂的心」跟「肉身的心包」是两个层面的东西的话,就会觉得中医的理论充满矛盾:「都说真心脏病一得就死,然后又有那么多心脏病得了人还不死!」会觉得很奇怪。
这真的不必奇怪,因为它们说的是不一样的东西。像这个问题,其实历代医家,在民国之前,没有很多人提出。为什么呢?因为民国以前没有西医说的「心脏病」这个词,也就是「心绞痛」这种病我们会把它称之为「胸痹」。那「胸痹」,在张仲景的书里面有很完整的医法,而那些医法呢,都让你觉得:他在处理的是要把你心脏周围的很多痰水拔掉。也就是说,如果肉身的心脏有某些病变,那个肉身的心脏本身不一定是源头,而是你肉身的心脏周围有太多邪气把它包住了,以至于它产生了病变。所以美国的倪海厦医师就说了一句蛮有意思的话,他说:「你说心脏瓣膜病变,那个真的是心脏瓣膜病变吗?」他说:「那个我们冰箱里面平常用来保存食物的保鲜盒,如果你有点变形了,它盖子就盖不好了,那个是保鲜盒受到不适当的压力而变形,所以盖子盖不好,所以你的心脏如果是受到它的居住环境不适当的压力而造成有点变形的现象的话,你认为是那个盖子不对吗?要把盖子换掉一个或重削出一个新形状吗?你应该是要把那个环境上压到它的东西拿掉才对吧?」虽然大家听起来,这个例子举得好像有点粗,有人会说「心脏跟保鲜盒怎么会一样?」但是,他这句话是非常经方派的思考,因为我们经方派的人在用《金匮要略》治心脏病的时候,都有非常高的疗效,可是大部分在做的,就是把心脏周围那些压到它的东西如何拔掉的事情。因为在临床上确实比西医医得好,根本不用动刀做支架、做人工瓣膜。所以,确确实实临床有疗效的事情,我们一定要承认它的价值。
而,大部分现在说的心脏病,都不是中医古书说的那个「心」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