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现在跳到六经的地方来讲:人的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在六经结构是一对的东西。也就是,如果你的肝很不好的时候──我们先不走五脏来讲。如果走五脏来讲,就是郑曼青先生提出的:「喔,这个现在这些心脏病喔,得了好久都还没有死的,不应该叫做心脏病,应该叫做『心包络病』,因为这个心包络是五脏里面肝木生心火烧过来的。」这个是用五脏的想法来讲。──但是如果你用六经的讲法来讲的话,就是六经的每一条经,它都有管到人的身体的一个区块。比如说我们说感冒一开始是太阳病,太阳经最先受邪,那这个太阳经的区块可能是人的比较表面的区块,那其它的经的区块就更加地靠近里面。而六经里面最里面的,就是厥阴经,厥阴经就是「肝经」跟「心包经」,那当你的身体以六经掌管的区块拆解──说哪一个经的感冒会干扰到你的身体的哪几块──就把人当成一台车这样一块一块拆下来,先拆车门再拆什么……那到最后剩下厥阴,剩下肝跟心包的时候,人体还剩下哪一块?咦,就是这个膈膜上面,心脏下面这一块,胸腔扣掉肺部剩下来的空间,就是我们中医说的「膏肓」(广义的)区块,「病入膏肓」的「膏肓」。
所以,搞了半天,这个厥阴病,就是这个膏肓区块里面有一堆乱七八糟东西把这个心脏弄到不能跳。我这样子讲,是在说,如果要治这个心脏病,从六经里面的厥阴下手会有相当的治愈希望。就像美国倪海厦先生在他的网站说,曾经用过厥阴经的代表方「乌梅丸」,他就说:「『乌梅丸』的辨证点,你如果看到那个人的舌根有一块黄苔,老是不退掉,那就代表他肉体的心脏被一层热痰包住,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同时具有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三个证。」因为厥阴膏肓有病的时候,这里面有痰。他说:「吃乌梅丸之后,这个人的心脏周围的痰会从大便里面排出来,然后他三个病都好了。」这就是六经的方子厉害的地方,就是从厥阴进去就把膈膜之间的东西拿掉了。
心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一直以来不很清楚。所谓「不很清楚」,就是说即使像倪海厦先生医术那么好的人,他还是会说:「中医讲过啊,心是君主之官,不会受邪,所以现在还有那么多心脏病,本来都是人类不应该有的,这些都是吃西药毒出来的,被西药毒了才有心脏病,不然的话君主之官怎么可能受邪?」这个话其实讲得有点偏掉,现在那些心脏病,汉朝的时候都有,就是《金匮要略》讲的「胸痹」,只是那个东西在传统的中医思考不可以称之为「心脏」病,如此而已,只能称之为「心包」。当然,西药吃太多,肝一直在拼命解毒,狂操到后来,解毒过程中烧出来的肝火都堆到心包去,造成肉体的心脏病变,这种事还是有的。
可是这个观念是比较传统、古老的中医有的,你要现在路上随便抓一个中医来问:「中医说的『心』是什么?」「喔,就是心脏啊。」就这样。
因为,「心脏」是无形的、形而上的东西,而我们中国人不能开天眼看灵魂已经很久啰,所以随着时代的流变,大家当然是比较专注于有形的物体上面,所以渐渐的,到底什么应该是心脏、什么应该是心包,就不会那么清楚了。到了今天,等到西医学传进来了的时候,这个在跳的东西,如果我们中医学根抵很深厚的话,这个在跳的东西,这个英文叫做「Heart」的东西,我们的中译名词应该叫做「虚里」,对不对?「其动应衣」的「胃之大络虚里」,就不应该叫做「心脏」,可是,中医也早就都搞混了,所以,解剖了告诉你那个在跳动的东西,就说这个是「心脏」,就变成这个样子。那也没办法,因为中医自己都搞混了嘛。
那你说,在中医古代解剖学,那个跳动的东西是不是叫「心脏」?的确是叫「心脏」没有错啦。可能在很早的年代就已经渐渐混淆了啦。因为《黄帝内经》虽然讲得很完美,可是最惨的一点是没有附插图,插图都是后代的人补画的。那你在人体上挖来挖去挖不到「心脏」,就只好拿那个在跳的东西叫做心脏了嘛。所以观念就变这样,从形而上被打成形而下。
(责任编辑: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