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中医养生智慧:动静巧结合

2009-05-10 17:0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动与静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对矛盾。自然界日夜、寒暑等的更迭,很自然地会使人认识到动与静要加以调节,很好结合,才能正常生活。动静需巧妙结合,这是养生之一要诀。

动与静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对矛盾。自然界日夜、寒暑等的更迭,很自然地会使人认识到动与静要加以调节,很好结合,才能正常生活。最明显的就是白天劳动,夜晚安睡,这一现象并无什么特殊之处。

但是,当涉及到如何养生,也就是在养生之道的具体实施时,如何处理动与静的关系时,意见就不统一了。

有一种意见认为,要达到养生长寿,就要强调动,只有多动,身体才能健康,才能达到长寿的目的。春秋时期有个子华子,他认为“流水不腐,以其游故也;户枢之不蠹,以其运故也”(《子华子·北宫意问》)。其后,秦国的吕不韦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发挥,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损为聋。”(《吕氏春秋·尽数》)吕不韦不是医学家,而是一个政治家,但他以自然界的常识进行推论,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需要动,不动则要出现故障,就像不动的树木要生蛀虫,不动的水会生虫腐败。郁滞不动的身体,在头部会生风生肿,形成头痛等,在耳部导致耳聋等。

这种动的思想在养生学中有很大的影响。1975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批古代文物,其中就有一幅“导引图”。从图形上看,是一张包含44个小图的人体活动图解,旁边注有“熊经”、“鹞背”、“以杖通阴阳”……等等,这些所谓“导引”,就是仿照动物如熊、鹞等的动作,活动和引伸肢体,以达到动的目的,也就是养生的一种方法。

汉代有名的医生华伦,对这一理论作了医学上的阐发,认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后汉书·华伦传》)。他提倡“五禽之戏”,也就是一种模仿动物活动的导引法。

此后,主张动以养生者,大有人在,并不断发展出各种不同的功法,以锻炼身体。其中重要的方面包括按摩术,从汉魏六朝以后,隋唐达到高潮。还有自宋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太极拳、八段锦、十六段锦,等等,从形式上说,几乎都是以“动”为思想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养生方法。

然而,也有另一种强调以静为主的养生学派。道家是这种养生学派的代表,其始祖老子的思想就极有代表性。老子的《道德经》就说过:“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日静”(第十六章)。另一位著名代表人物庄子也说:“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生之道也。”(《庄子·刻意》)对此,明显接受道家思想的古代医经《黄帝内经》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唐代医家王冰训释说:“恬淡虚无,静也。法道清静,精气内持,故其气从,邪不能为害。”也就是说,养生的要旨在一个“静”字,只要能做到虚极静笃,人体内的精气就能内持而不耗损,这样,外邪也就无从入侵,病安从来?《淮南子·原道训》甚至把“静”说成是人的天性:“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主张静的养生者所提倡的方法,主要就是我们现时所说的“气功”。古代,没有气功的名,但静坐炼功夫的方法,是由来很古的。例如,《黄帝内经》早就提出一种“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呼吸炼功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并且还具体地提出了某些病的呼吸疗法: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