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关键在“适度”和“中节”
人世间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这度就是自然规律。适应自然规律就是“适度”。养生的关键就是识度和守度。临床上见到消化道和心脑疾患、高脂、高糖等导致发病率很高,性病、艾滋病也在漫延,其发病原因,大多为饮食起居生活的“失度”所致。唐孙思邈提出“饥中饱,饱中饥”,就是饮食之度。汉华佗倡导运动,创五禽戏,主张“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这是劳逸之度。《内经》述:起居有常,不竭不妄。就是指房事之度。《论语》载:“唯酒无量不及乱(饮酒没有具体限量,因人而异,只要酒后没有表现出身体不适、神志错乱、行为举止失常)。”就是饮酒之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悲欢之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精神文明之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理财之度。“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是养心之度。故识度、守度者,能健康长寿,反之则疾病丛生,难享其天年。在花花世界里,名利百端,事业千桩,但都有一个度。“度”可以根据体质、生活习惯、地区和时代条件不同而作适当调整。如能“发而皆中节”,则个人可以身体康强寿长,精神安乐,对社会则可和谐进步,世界和平繁荣,使人间重重戾气,化作天上朵朵祥云。
七情之发贵乎“中节”。喜怒哀乐为人之常情,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内心体验和反映。先生认为,七情之发要在“中节”,中节就是识“度”和适度、守度,不要超过精神活动的“临界度”。现代医学认为,内外各种因素所诱发、较为短暂的情志波动并不致病、产生危害,即使劣性刺激所激起的一时性的较为剧烈的情感波动,经过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作用后也不一定伤及人体。而发怒或悲伤其实本身也是一种调节和缓冲。故有“随怒随消未必致病”之说。能导致躯体病变或损伤的是那些超过个体生理适应和调节能力的情感波动。七情活动不可不发、不可过用,不发则隐屈不伸,郁而成病,过用则神散气耗,同样足以致病。“啬”与“中节”“守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节与守度都是指不要超过身心活动的常度,而“啬”的含义则是指人们在适度守度的标准下再对自己精气神的消耗减少到最低限度。
养生的道理就是讲做人的道理
中医治疗疾病强调精神心理因素,治病首先要治心,养生也首先要从养心做起,就是要从如何做人开始。养心就是注重精神心理因素的调节和品德的修养。从做人而言,就是养正气,养成浩然之气,“养得一身浩然气,春光布体日星悬。”近代医学研究发现,不仅大多数精神系统疾患和精神情志因素有密切的联系,而且许多躯体病变的发生、加剧或减轻的契机,也和精神因素关系甚大。所以,要心存仁爱,与人为善。做人道理其实就是养生道理,裘教授非常推崇儒家做人的道理。他说做人做得好就能心里和顺,健康长寿,心存仁爱,与人为善,仁者寿,寿命就相对延长。处处有仁爱之心,处处行仁爱之举,处处有普济众生的思想,有帮助人的思想,助人为乐,这种思想就是仁心,有仁爱的人心理就平和,《内经》有句话:“故主(心)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身体健康,首先要有道德修养。要心地善良,做好人,不做坏人,做坏人的结果是害人害己,不仅肉体上受损害,而且精神上受损害。做坏事必然心犹惕惕,时刻不得安宁,于心不安,则神魂颠倒,日不安寝,夜不成寐,胡思乱想,必然造成气血紊乱(逆乱),功能失调,抵抗力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