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黄帝内经》的全息思想

2009-05-26 17:1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在2000多年前的《内经》时代,古人早已对这一现象有过关注,有所认识,并将这一认识应用于探索生命现象,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当全息照片上的每一小片再现原物的整体形象时,人们对全息现象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全息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同一植株上,几乎每一枝叶都是整株的缩影,也就是说,植株的局部与整体间有一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表达了信息的相互包含和传递过程。整体的信息反映在组成整体的每一部分,从而使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产生了相似的联系。这一现象被今天的人们称作全息现象,而在2000多年前的《内经》时代,古人早已对这一现象有过关注,有所认识,并将这一认识应用于探索生命现象,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1.天人相应的宇宙全息思想

宇宙间的事物虽然五花八门,但各事物间及其与宇宙间总是保持着一种和谐的同一性联系。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不能不受到自然作用的影响。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不断影响着人的躯体与精神,从而使生命活动显示出自然的轨迹。这种天人相应的宇宙全息思想在《内经》一书中有精辟的论述。如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在正常脉象中体现出“规矩衡权”的相应变化。又如早晚有日出日落,人身之阳气就会有“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的变化。正所谓天之阴阳,人也应之,寒暑风雨,水土日月无一不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犹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甚至于人体的结构也与天地间存在着一种相似性,如《灵枢·邪客》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内经》的宇宙全息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的天人相应关系。

基于上述思想,《内经》认为在认识自身时,不但要考虑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而且要紧密结合外部环境,懂得天时、地理、气候等各种因素对人的影响,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生命规律。《内经》明确指出了预测疾病流行趋向时,要结合五运六气,这些内容在《素问·六节藏象论》及《内经》的“七篇大论”中有许多论述,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分析病情的变化,要结合自然因素,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说明了时间节律对疾病的影响;在辨别生理现象与病理变化时,要考虑外在因素,如《素问·经络论》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固密,君子居室。”

这些色脉的变化,均为正常现象,是天人相应的反映,但若春夏而脉沉涩,且秋冬而脉浮大,则为“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在保健养生、康复治疗上,要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在《素问·四气调神论》中还谈到了四时调神、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作息养生法,还指出“冬三月”,“必待日光”,以太阳之真火补充人之阳气。《内经》将宇宙全息思想融入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医学、保健康复医学等内容中去,对现代医学与未来医学都有重要启迪作用。现代研究也表明太阳黑子的活动、大气环境的改变及气候变暖等因素对人体都有很大的影响,说明了《内经》天人相应宇宙全息论的科学性。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