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黄帝内经》五行配脏探源

2009-05-26 17:1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黄帝内经》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它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它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它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1]在《黄帝内经》这部医学典籍中所阐述的五行配脏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而在《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论述的五行配脏为:脾属木,肺属火,心属土,肝属金,肾属水。为什么在历史上会有不同的五行配脏格局?《吕氏春秋·十二纪》所述的五行配脏格局在今天为何弃之不用,而《黄帝内经》所载的五行配脏格局一直沿用不绝?现探讨如下。

五行学说的起源

五行学说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中医学运用它来阐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五行这个词散见于众多古代文献中,如《尚书》、《国语》、《左传》等。五行学说起源于《尚书·洪范》已得到公认,其详细论述的“五行”,已非简单观念,而是相当系统的体系:“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一切事物,凡具润下之性的皆为水,凡具炎上之性的皆为火,凡具曲直之性的皆为木,凡具从革之性的皆为金,凡具稼穑之性的皆为土。至此则较完整地提出了五行学说。[2]

五行配脏及其依据

五行的配属是将自然界中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如: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3]关于五行的配属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几种格局,而产生分歧的关键在于五行配脏问题。如《吕氏春秋·十二纪》[4]和《礼记·月令》[5]中都记载了相同的五行配属:

《孟春纪·正月纪》:一曰孟春之月……其味酸……其祀户,祭先脾。注曰:“脾属土,陈爻且豆脾在前。故曰:“祭先脾。春木胜土,先食胜也。一说脾属木,自用其藏也。”

《孟夏纪·四月纪》:一曰孟夏之月……其味苦…其祀灶,祭先肺。注曰:“肺,金也。祭礼之先进肺,用其胜也。一曰肺火,自用其藏。”

《季夏纪·六月纪》:一曰季夏之月……其味甘……其祀中矲,祭先心。注曰:“土王中央,故祀中矲.矲,室中之祭,祭祀之肉先进心。心,火也,用所胜也。一曰心土,自用其藏也。”

《孟秋纪·七月纪》:一曰孟秋之月……其味辛……其祀门,祭先肝。注曰:“肝,木也。祭祀之肉用其胜,故先进肝。又曰:肝,金也,自用其藏也。”

《孟冬纪·十月纪》:一曰孟冬之月……其味咸……其祀行,祭先肾。注曰:“祭祀之肉先进。肾属水,自用其藏也。”

从上述文字中可以了解到:在《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中是以十二月配五行来说明祭祀活动,以脾属木,肺属火,心属土,肝属金,肾属水。

《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年,在其后的西汉著名学者扬雄在其著作《太玄》[6]中,提出了与《吕氏春秋》大致相同的五行配脏格局。但晋·范望在注释《太玄》时提出的五行配脏依据与《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不同。

三八为木……为东方为春……声角……色青……味酸……生火胜土……藏脾。范望注:“天有五行,人有五藏,脾藏色青,故在木也。”

四九为金……为西方为秋……声商……色白……味辛……生水胜木……藏肝。范望注曰:“肝色黄,金之精者亦黄,故金藏黄肝。”

一六为水……为北方为冬……声羽……色黑……味咸……生木胜火……藏肾。范望注曰:“肾,色黑也。”

二七为火……为南方为夏……声徵……色赤……味苦……生土胜金。范望注曰:“肺之言敷也。象火敷扬,故火在肺。”

五五为土,为中央为四维……声宫……色黄……味甘……生金胜火……藏心。范望注曰:“心在中央,故藏於土也”。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