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黄帝内经》五行配脏探源(2)

2009-05-26 17:1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上述文字表明:扬雄《太玄》中五行配脏与《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大致相同,但论述却有差异。这是因为扬雄崇信道家的自然论,他的学

上述文字表明:扬雄《太玄》中五行配脏与《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大致相同,但论述却有差异。这是因为扬雄崇信道家的自然论,他的学术思想是老子和易传学说的混合体。他论述五行的生成是出于阴阳匹耦的变化。在《河图》中,阳数一与阴数六相匹耦于北方,阴数二与阳数七相匹耦于南方,阳数三与阴数八相匹耦于东方,阴数四与阳数九相匹耦于西方,阳数五与阴数十相匹耦于中央。由《太玄》中论述的五行配属可知,扬雄的五行配属观是深受易传学说的影响。[7]晋代范望在注释时,不是象《吕氏春秋·十二纪》以祭祀定五脏之位,而是依据五脏的生理来解释配属的原因,这种解释更贴近临床实践。

另一种配脏法(即医学配脏法)最早见于西汉时,《淮南子·地形训》中记载有:苍色主肝……赤色主心……白色主肺……黑色主肾……黄色主胃。[8]

至东汉时,郑玄提出了与《黄帝内经》完全相同的五行配脏观。他在《礼记注疏·祭先脾孔疏》中提出:“今医疾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9]这表明郑玄提出五行配脏法的直接依据是医疗实践。至《黄帝内经》时,在《淮南子·地形训》提出的五色配脏的基础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完整地提出了五行配脏观,且一直沿用至今。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藏为肝……在音为角……在味为酸……在色为苍……。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藏为心……在音为徵……在味为苦……在色为赤……。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藏为脾……在音为宫……在味为甘……在色为黄……。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在藏为肺……在音为商……在味为辛……在色为白……。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在藏为肾……在音为羽……在味为咸……在色为黑……。

《黄帝内经》阐述的五行配属观是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木性可曲可直,枝叶条达,有生发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属木。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阳有温煦之功,故以心属火。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有运化水谷,输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金性清肃、收敛。肺具清肃之性,肺气以肃为顺,故以肺属金。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等功能,故以肾属水。至此,源于医疗实践并依靠五脏生理功能来配属的五行配脏格局已形成。

释因

为什么《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扬雄《太玄》中论述的五行配脏与《礼记注疏》、《黄帝内经》中论述的五行配脏不同?这牵涉到历史上今文经文与古文经文的问题。汉代刘歆是古代经学的倡导者。关于两汉之际古文问题,经自清以降的许多学者考证,已理出一个大概的端倪,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古文经文较今文经文晚出,多为汉哀帝年间刘歆在秘府校书时“发现”的。

2、古文经学的传经系统不明,即“来路不明”。

3、作为与今文经学的核心——《公羊春秋》对抗的《春秋左氏传》是刘歆将左丘明的《国语》割裂开来,分附于《春秋》各条之下,即所谓“引传文以解经”(《汉书·刘歆传》)。而今存《国语》,只不过是刘歆的删削之余。[10]这表明今文经文比古文经文可信度高。在《礼记注疏》中记载:今文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这表明两类不同的五行配脏是由于今文《尚书》和古《尚书》的记载不同,而今文尚书记载的五行配脏更可信。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