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王充的医学思想(2)

2009-05-27 17:1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王充说:“人禀元气于天”(《无形篇》),“元气,天地之精微也”。(《四讳篇》)这里的气,指的是一种精微物质,又称“精气”,与《内经》“人

王充说:“人禀元气于天”(《无形篇》),“元气,天地之精微也”。(《四讳篇》)这里的气,指的是一种精微物质,又称“精气”,与《内经》“人始生,先成精”之意相合。在医学上,这种“精气”被称为“先天之本”,于人的寿夭生死关系至切。所以,王充也说:“诸生息之物,气绝则死”(《道虚篇》)。先天之本已竭,人岂能不死呢。

人出生后,赖以存活者,就是饮食水谷。《内经》曾告诫人们:人绝水谷则死。至于水谷的消化吸收,在《素问·经脉别论》篇中言之尤详。王充继承了这一医学知识,指出:“夫人之生也,禀食饮之性,故形上有口齿,形下有孔窍。口齿以噍食,孔窍以注泻。”(《道虚篇》)他又讨论了人的“后天之本”。人长有消化器官以吸收养料,长有排泄器官以清除废物,这是禀气(怀胎)时就定了的,乃人的生理之常。如违反了这生理自然之道,去寻求“服食药物”、“辟谷不食”、“恬淡无欲”等可使人“度世无死”的谎言,轻则致病,重则丧命。所以他说:服食药物太多,会使人中毒,人不进食肯定要饿死。食气不能饱人,只能“气满腹胀”。至于“恬淡无欲”,亦不能长生。并以草木为例,说明其虽无性欲,但生命不及人长久。“夫人,物也……物无不死,人安能仙?”(《道虚篇》)以上都是阐论不能违反生、长、壮、老、已这一自然规律。医学科学思想丰富了王充的哲学思想的内涵,使他透过了当时神学的暗室,看到了科学思想的火花。

养生可却病功成三折肱

王充认为,长生不死是荒诞不经的妄说。但服药可以却病,养生可以延年益寿,使身心健康。且他晚年贫病交至,故颇注意养生之学。正如古人所云“三折肱后为良医”一样,他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归纳和认识。

一、养生原则1.强调肾精:“非天有长短之命,而人各有禀受也”。王充这里的“命”,指的是自然寿命,也就是他说的“百年”,这与《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论述的相合。现代人体生命科学论证人体机能可以持续120年,关键在于自我生命计划,也就是古人的养生。“禀受”也就是人的先天禀赋,它受之于父母,与生俱来。他在《气寿篇》里指出:人的寿命与在母体中的禀赋有关,禀受强的人,就健康长寿;反之,就体弱、多病、短寿。2.畅怀节欲和社会安定:《气寿篇》说:“圣人禀和气,故年命得正数。气和为治平,故太平之世多长寿人。”“幽居静处,恬淡自乐”(《佚文》)。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宽心处世;天下太平,人们安居乐业,自然能长寿。据现代科学家观察统计,长寿的人96%是乐观的。3.顺应自然:“使物生者,春也;物死者,冬也。春生而冬杀也。”(《变动篇》)人也应顺应自然,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古训。4.勿过劳思:王充在《效力》、《书虚》二篇中,都引用了秦武王时大力士孟说举鼎不任,力绝而死;颜回和汉代郭路因思虑过度,而致“劣倦罴极,发白齿落”或“精思不任,绝脉是灭”的例子,说明劳思过极,损人年寿。5.切忌酗酒:《语增篇》告诫人们:殷纣王和魏公子无忌等沉溺酒色,不舍昼夜,结果轻者成羸疾,重者“困毒而死”。

二、养生方法1.气功和导引:王充说:“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适,适量;则,定量)。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自纪篇》)《后汉书·王充传》也说他“裁节嗜欲,颐神自守”。可见,他练功是动与静相结合的。他深为自己在这方面起步太晚而感到遗憾,晚年以切身体会撰成《养生书》16篇以示后人,可惜我们现在已无从知道它的内容了。2.药物:“服食药物,轻身益气,颇有其验。”(《道虚篇》)《自纪篇》中也说他自己服药和气功相结合。3.饮食:《自纪篇》中指出:饮食适量而止,过则有伤。我们可以看出,王充养生学的内容是颇为丰富的,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扬光大。

剖析生理病理审病而求因

王充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都有一定的认识。对于阴阳转化,他说:“阳极反阴,阴极反阳”(《顺鼓篇》)。他还认为心在五脏中处主导地位,并记述了五脏情志的关系以及气血生化问题。“人五脏,以心为主。心发智慧,而四脏从之。肝为之喜,肺为之怒,肾为之哀,脾为之乐。”(《佚文》)“故人食肠满,则骨节与血脉因以盛矣。”(《祀义篇》)“血者,生时之精气也。”(《论死篇》)

一、胎教和遗传。王充引《礼记》中胎教之说,谓“子在身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如“受气(受孕)时,母不谨慎,心妄虑邪”,则遗害子女(《命义篇》)。他同时并指出,男女淫乱无度,不但有害自身,而且损及子女。《气寿篇》还说,妇女生育少,子女禀赋强,身体健康;多生多育,往往禀赋就薄弱,身体也就不健康。或怀孕时遭受悲伤情绪的刺激,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影响后代的健康和寿命。他进一步指出:“子乳亟数,气薄不能成也。虽成人形体,则易感伤,独先疾病,病独不治。”(《气寿篇》)这些在今天看来,基本上都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二、对疾病的认识。疾病的治疗首重求因,有因才能论治。王充对病因病机具有较深的认识。“人之疾病,希有不由风湿与饮食者。”(《辨祟篇》)对痈疽的发生,认为是由于“气结阏积,聚为痈,溃为疽,创流血出脓”,“营卫之行,遇不通也”(《幸偶篇》)所致。在《言毒篇》中还较详细地讨论了半身不遂(腓),说其轻微的叫做“边病”,是感受热毒之邪所致,治疗用蜂蜜和朱砂。并谈到“治风用风,治热用热”的原则,也就是治风病用疏散风邪的药,治热病用甘温之药以除热。这应该说是金元时期李杲创用的甘温除热的先声,只是在哲学的密室中沉睡了一千多年罢了。

王充还记载了楚惠王吞蛭(《福虚篇》)、文挚治齐王疾痟(《道虚篇》)和扁鹊医赵简子病三则医案医话。现仅举其一,以资说明。楚惠王吞蛭,是在吃生腌菜时吞入一条水蛭,后即腹痛,傍晚水蛭随大便而出,并连多年的“心腹之疾”亦好了。王充指出,水蛭初入,因腹中热而动,故腹痛,不久水蛭死,腹痛亦止。水蛭生性食血,有活血化瘀之效,惠王的痼疾可能是积血,所以也就被无意治好了。

医学进入到汉代,有了很大的发展。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当时的医药学著作已有医经七家,医方十一家,共四百九十卷。针灸和临床医学著作则有《黄帝针经》和《素女脉诀》等。这无疑给王充提供了一块沃壤,为他的医学思想奠定了基础。笔者认为,王充的医学思想是在他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阳光雨露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萌发的。所谓自觉,是说他晚年贫病交加,因病攻医;不自觉也就是医哲的密切关系的缘故了。也正鉴于此,他的医学思想主要在养生方面。养生学是祖国医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肯定地说王充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责任编辑:灵枢)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