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五谷皆为药”。怎么理解呢?我们吃的任何食物,包括大米饭,小麦等主食也有自己的性味归经,当然可以用来治疗合适的病变啦。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实际上米、麦等少数食物的性味归经是比较平衡的,可以供人长期食用而不会出问题。你想想看是吗?全世界人民都是吃那么几种食物作为主食的,可见这类食物并不多。如果你天天将人参当饭来吃,我保证要不了多久,你就会“人参中毒”啦。
中医还认为“凡药三分毒”,就是说所有的药物都有自己的性味归经,都会对人产生影响,只有药对证了,对人才是好的,否则就是毒药。比如上面提到的胃经问题引起的便秘,你不去吃大黄,倒去吃人参,那么人参对你来说就是毒药了。我们来看看人参,味甘,微苦,性平。入肺、脾、心、肾经。人参并不治疗胃经的疾病。
现在市面上很多中成药,很多朋友会认为没有副作用而随意服用,而很多完全不懂中医的医生也随意地给患者开中成药。通过上面的分析,大家应该知道中成药也是有适应证的,药不对证绝对是对人体有害的。中药无法像西药那样将所有所谓副作用列出来,但大家要明白,选择中药之前,你得知道你选择的中药或中成药是治疗什么的。选择不对,你吃下去的就是毒药,而不仅仅是副作用。所以说,中成药的滥用也是挺可怕的。
有人喜欢用西药的标准去分析中药或诋毁中药。这是很不客观的,现在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如果只会走这条路,无疑是死路一条。你没有认真去研究性味归经,反而套用西药标准去研究抗病毒,去研究毒副作用,是不是死路一条?曾经看过某名医的医案,对危重病人重用“附子”,用量达300克。我们知道附子有毒,一般用量也就3~10克,用到300克,按西医分析就是毒死人的份量啦。可是患者并未被毒死,而且医好了病,还不留后遗症,这就是中医中药的神奇。
“药对证,大黄也是补药;药不对证,人参也是毒药”。所以说,关于中药的正确理解是,用得好就是好药,用得不好就是毒药。关键是用药的人,而不是中药本身。
食疗中药属于中药范畴,中药的药性理论同样适用于食疗中药。食疗中药同常用中药一样,各有其不同的性味。在药膳治疗中,不仅要讲究非食疗中药材的性味,也要注意食疗中药材的性味,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一般说来,温性、热性的食疗中药,如生姜、大葱、红枣、核桃、羊肉、小茴香等,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寒证、阴证;凉性、寒性的食疗中药,如绿豆、藕、西瓜、梨、荸荠、马齿苋、菊花等,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热证、阳证。还有一类食疗中药,无明显的温凉之偏,比较平和,称为平性。以各种畜肉为例,羊肉、狗肉性温,兔肉性凉,马肉性寒,猪肉、牛肉、驴肉性平。再就五味而言,酸味食疗中药,如乌梅、石榴等,收敛、固涩;苦味食疗中药能清热、降气、泻火、燥湿,如苦瓜清热解毒,杏仁降气等;甘味食疗中药,能补养、调和、缓急止痛,如大枣、蜂蜜、饴糖之补脾和胃、养肺补虚、缓急止痛等;辛味食疗中药有发散和行气等作用,如生姜、大葱发散风寒,橘皮、砂仁行气等;咸味食疗中药能软坚散结,如海藻、海带等;淡味食疗中药能渗利小便,如茯苓、薏苡仁等。
应用药膳还应注意食疗中药的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一般说来,辛入肺,甘入脾,苦入心,酸入肝,咸入肾。只有根据性味合理选用药膳,才能达到滋补身体、防治疾病的目的。
精彩文章推荐:
(责任编辑: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