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每个人一生做得最多的事情是什么?答案是,睡觉。通常60岁的老人,大约有20年是在睡觉。
为何大家都“热衷”于睡觉呢?中医是怎样认识睡觉的呢?
中医认为,人体存在两方面的生理调节作用,被中医称为阴和阳。人体睡眠和醒觉的生理活动是由人体的阴阳双方面的调节力量的变化消长所产生的。阴和阳是两种相互对立且统一的调节力量,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睡眠也一样离不开阴阳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中医古籍记载:“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这是对睡眠的经典解释,当阳气衰落、阴气上升时,就会引起睡眠;当阳气强盛,阴气变衰弱时,人就会觉醒。其实,这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当人体变老,身体阳气虚弱、生理活动功能下降时,往往表现为不爱活动、喜卧、嗜睡等。这种阴阳盛衰主导睡眠和觉醒的机制,是由人体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来决定的。
此外,睡眠还与肝、心、脾、肺、肾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密切相关。因为中医认为人体存在着两个功能系统,即负责输送和提供营养的营气和负责保护人体免受侵犯的卫气。营气和卫气的运动对人体的睡眠起枢纽作用。用中医的话说这叫:“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这里的气指对人体起顾护、保卫作用的卫气。而营气和卫气的形成、运行均与人体的各个脏器功能密切相关。
我们为何会失眠?中医是如何认识失眠的呢?
失眠并非现代人的专利,几千年前的古人也会失眠。中医学对于失眠规律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认为造成失眠的因素如下:
1、当我们的心神受到干扰,动摇不定时可造成失眠。从营卫和气血运行的层面看,卫气停留在人体外部,总是鼓舞人体行使保护作用,使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换言之,卫气不能进入体内藏起来就会导致不寐。笔者在临床经常遇到一些家长由于担心子女高考而导致整日心神不宁,进而发展为失眠。
睡眠
2、五脏营养不足,心神的活动、气的运行失去了原动力、或过虚过实等,亦可导致失眠。此类可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心肾不交。心在人体上部,中医将其归属于五行中的火;肾在人体下部,其归属于五行中的水。心中之阳气下降至肾,对肾的阳气具有温养作用;肾中的阴气上升至心,则能滋润涵养心的阴气。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互相升降,保持动态平衡。就如同自然界的气候,雨水下降后受热而蒸发到天空中,然后下降,从而形成循环。当肾水不足,不能上升制约心火,或者火气太盛导致不能温暖肾中水气时,临床即表现为失眠。通常老百姓讲的“阴虚火旺”即属于此种类型。此类患者往往自感身体易发热出汗且容易因小事而生气。
针对此类失眠的病人,可以用交泰丸泡水喝,交泰丸由桂心和黄连按1:10的比例组成,该药是治疗这类失眠的千古名方。当然,您最好还是找中医辨证施治,因为这类失眠还可以有更细的划分。
气血不足。什么是中医的气和血呢?
通常,中医讲的气偏重于人体物质的运动方面,而血偏重于营养方面,气的功能之一是能推动人体血的运行。当人体大病久病后,思虑劳累过度,长期熬夜用脑,久坐不动,长期饮食不足,或受到疼痛惊恐刺激,就会耗伤人体气血,从而导致失眠。笔者在临床上,常见网络工作、睡眠不规律的人群属于此类失眠的情况较多。我们给予补血补气方法治疗失眠,效果较好。最有意思的是,临床还常见到患者走进诊室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我是不是虚了”。其实,现代生活水平提高后,真正虚的人是比较少的。真正因虚而失眠的往往是天生虚弱体质或者大病初愈的人群。所以,患者千万不要盲目滥用补品、迷信补药。
肝气郁滞。中医认为,人体的情绪与肝的关系最密切。当人体多虑,压力过大,用脑过度等易造成肝气郁滞。肝气郁滞能导致多种病理产物的产生,进而导致失眠的发生。相信许多女性朋友都有亲身体会,有些患者自己也会告诉笔者,她的失眠是“被气的”。这样的患者在适当配合药物调理的同时,往往还需自己能够安静下来才能取得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