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中华饮食 >

川式粤式牛杂碎大PK

2010-03-24 10:33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月如
无论广州还是其他市县,牛杂都是头号受欢迎的街边小食。牛之美味,或许更多在于各式各样的“牛杂碎”中。
川式粤式牛杂碎大PK
美食中的“爱牛一族”,是不止于牛肉的,因为除了牛肉之外,牛的身上有太多好吃的部位了———牛骨、牛骨髓、牛筋、牛肚、牛肺、牛肝、牛尾、牛皮甚至牛鞭……更何况在广东,无论广州还是其他市县,牛杂都是头号受欢迎的街边小食。牛之美味,或许更多在于各式各样的“牛杂碎”中。
 
川式牛杂碎
 
牛杂碎与川菜的结合,堪称一场泼辣、豪迈的遭遇,因为无论是爆、炒、煸、煲,多半少不了红彤彤的辣椒,这无所不在的辣味,让牛的每一个部位都变得愈加开放,而在干掉这些辣味的牛杂碎之后,口里难免留下经久难以抹去的滋味。
 
最具亲民效果的“阿婆上上签”,实际上就是一把竹签串起的牛杂,完全是四川麻辣烫口味,当中有牛百叶、毛肚、牛肉丸、牛黄喉等,吃着随意,尤其受靓仔辣妹的喜爱。
 
川式粤式牛杂碎大PK
干锅牛大肚、紫锅带皮黄牛肉、泡椒牛骨髓、板栗烧牛筋,分别用辣椒与牛肚、牛皮、牛骨髓、牛筋搭配,碰撞出辣而地道的川式牛杂风情。取名为“邓氏节节高”的则是同样辣得带劲的砂锅牛尾,用药材去腥、飞水过后,小火慢烹2小时左右,直到用筷子一扎可以捅破为止。这小火慢烹的温度,既要达到标准,又不能令其沸腾,颇费心力。
 
牛皮不是吹的,而是吃牛的精华。邓先生表示,好的牛肉,带皮才会达到最好的口感。但往往你去菜市场买牛肉,皮都被去掉了,因为除了食用,牛皮还可以拿去做穿戴。牛皮含有丰富的胶质,比肉味美,尤以草原上生长的小黄牛最好,其口感鲜滑、柔软,有回甘。牛皮一般用紫砂锅来烹调,可以切片,也可以切块食用。由于好的牛皮厚达三四公分,为了吃出最嫩滑的胶质口感,以“煮趴”为好,一般需要耗时3到4个小时。
 
至于牛肚,一般分为三种:一种被叫作“牛大肚”,表皮光滑、肥厚,价格较贵,吃起来口感厚实、耐嚼。一般用来干拌,或做成“口水牛肚”,以及蒜子烧、葱烧、干锅等;第二种是千层肚,也叫黑毛肚、牛百叶,身形较薄,口感爽脆,一般用来打火锅或白灼;第三种叫“蜂窝肚”,其状如蜂窝,肉质较为松散,但也胜在厚实,多用来凉拌,做成“口水蜂窝肚”。广东人用于牛杂以及早茶中的牛肚,一般就是蜂窝肚,大抵是贪其口感松软、香味浓郁。
 
重庆和四川的男人很喜欢吃牛尾,人们一般用牛尾来煲汤,也会做成干锅等香口的做法,男人们相信,吃牛尾可以补肾,壮男子气。
 
川式粤式牛杂碎大PK
牛骨髓需要剖开牛的脊骨,取出脊髓,用冷水浸泡去掉血丝、血渍,再继续浸泡5小时后急冻,如此方能成形,充分去掉杂质。吃法可以是火锅、烧、干锅、水煮等。在广州专门吃田鸡火锅的麻田会,就有牛骨髓这道配菜,涮出来口感软滑微脆,甚是特别。
 
好的牛骨髓要挑中间部分,两端多有杂质。软嫩得出名的牛筋,也是以中间的一段光洁度和口感最好。而牛筋有干湿之分,干的买回来还要泡发,一般也比较贵。烹制时,要用小火慢烹,以免外面炖烂了,里面还是硬的。川菜一般喜欢做成葱烧牛筋、家常牛筋、干锅牛筋等。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