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末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市民阶层更加壮大。城市中的店员、商人、小手工业者,大都识文断字,需要娱乐。许多书商为了盈利,便刊行许多通俗读物。正是在书商的要求下,冯梦龙将搜集到的宋、元、明话本,精选出40篇,进行整理、编辑,以《古今小说》之名刊刻,后来又续出两种,于是将《古今小说》作为总名,三部分别命名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每部收40篇,共计120篇,把当时较好的话本小说搜罗进去。出版后大受欢迎。正是在这样的刺激下,凌濛初出版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每部40篇,因为“三言”已将旧作“搜括殆尽”,剩下的“皆其沟中之断芜,略不足陈”。于是,他不再搜罗旧作,而是自己创作,“戏取古今所闻一二奇局可纪者,演而成说。”
他的目的就是用小说劝喻世人,警戒世人,唤醒世人。凌濛初赞扬“三言”“颇存雅道”。总之,他们都强调自己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但“三言二拍”中的作品,不但与正统诗文不同,甚至与唐传奇都有很大不同。它们虽产生于封建社会,却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有浓厚的市民意识。
作为我国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三言二拍”在当时影响很大,深受一般读者喜爱。但由于“三言二拍”总共200篇,数量太多,难以全读,并且其中的作品未必事事皆奇,于是,明末清初的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中精选40篇,编成《今古奇观》,风行一时,这个集子选择精当,篇目适中,很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三言二拍”不只掀起了白话小说的创作热潮,也为其它艺术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在“三言”之后,改编的十五贯的戏剧层出不穷,如《十五贯传奇》、《秦腔十五贯》、《京剧十五贯》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改编成昆剧《十五贯》,成为戏曲革新的代表剧目;《玉堂春落难逢夫》被改编成京剧后,成为保留剧目之一,许多片断至今仍上演不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被改编为电影,曾经轰动一时。
(责任编辑: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