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以后,阴间的城隍神,也和阳间的地方官一样,享有各种不同级别的封号。最高的省级以上的城隍封为“王”,府一级的城隍封为“公”,州一级的城隍封为“侯”,县一级的城隍封为“伯”。其相应的官级品位也和阳间的地方官一样。至清朝,凡地方官新上任,必亲诣当地城隍庙举行奉告典礼,然后视事。
城隍神既在冥冥之中护佑百姓安康,又监察和纠正世人之功过。其职责: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护国安邦,普降甘泽,判定生死,赐人福寿。所以城隍庙就有如神祗的办公地点,而話說年廿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所謂“送神早,接神遲”,所以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並要焚香點燭燒金衣,金衣方面,“神馬”、“甲馬”及“天兵”等都不可少,以欢迎诸神重臨人間。这在旧时的童谣里可一窥端倪:年初四,夜不眠,斤头腊烛煌煌亮,齐供羊头元宝鱼。
接财神,放吉鞭。五路正神当中坐,招财利市分两边。赐财符,迎平安,回家拜跪忙碌碌,一心奉敬到门庭……接过财神后,初五商店恢复正常营业,乡民开始出工劳动。
苏州城隍庙沉寂半个世纪之后,又重新恢复,是苏州道教界的一件盛事,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重修城隍庙进一步保护和丰富了吴地传统文化资源,城隍庙所独具的民俗性符号价值对于周边地区商业的推动作用也将日益凸现。
吴中民俗每年清明、中元、十月朔三节城隍庙最为热闹。家家户户都要焚香祈愿,祝祷风调雨顺健康平安。届时城隍出会,祭祀于虎丘厉壇,路边的店肆里刚做成的麻胡饼和欢喜团热气腾腾,孩子们央着大人买五颜六色的纸泥糊面具还有旋转的不倒翁,是苏州人世俗的嘉年华会。
城隍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具有民族凝聚力的一种传统文化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占据台湾时期,为了消除台湾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尽量推行“去中国化”的所谓“皇民政策”,其中就包括取缔台湾人民城隍崇拜。但是这种政策遭到台湾人民的强烈反对,所以台湾各地的城隍庙没有被消灭。二战结束,台湾光复以后,城隍庙的香火更加旺盛了。
所以由“城隍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纽带,不但是一种民间文化的体现,藉由共通的信仰把海峡两地的骨肉乡亲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了。
(责任编辑: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