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丽江县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有一种驰名中外的纳西古乐。据考证,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它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也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 纳西古乐是纳西族人民在接受以儒道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影响下而创建的艺术结晶。
纳西古乐的魅力源远流长,是因为,纳西古乐是唐明皇等皇室贵族创作的宫廷音乐。
纳西古有三个特点:一是曲目(音乐)古老,二是乐器古老,三是演奏的人老,大部分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但近年也有少数青年知识分子热衷于纳西古乐)。听过这种三老古乐的人们不仅会感到纳西古东的古老和文明,而且还能体味到西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纳西古乐虽然古老,但500多年来却久盛不衰。其原因是它庄重黄雅,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对此,它不仅深受纳西族人民的喜爱,而且也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青睐。
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组成(皇经音乐现已失传),融入了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的词、曲牌音乐,形成了它独特的灵韵,被誉为“音乐化石”。
《白沙细乐》纳西语叫“伯石细里”,又叫“别时谢礼”。相传为“元人遗音”,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时,“革囊渡江”到丽江,受到纳西族首领阿良的欢迎和帮助。为此,忽必烈在离开丽江时留下随军的一半乐师和乐谱给阿良作为谢礼,故名“别时谢礼”。另一种说法为创自纳西族民间凭吊战争亡灵的“安魂曲”。说法虽异,但“白沙细乐”所表现出的生死离别、怀念缱绻的感情却是一致的。相传“白沙细乐”原有12个调,现能演奏的只有8个调,分别是“笃”、“一封书”、“三思及”、“美丽的白云”、“公主哭”、“跺磋”、“南曲”、“北曲”等八章,其余均已失传。乐曲有笛、芦管、束古杜、筝、二簧、胡琴等。演奏时乐队人数不固定,以合奏为主,同时也有歌和舞,是纳西族的一种民间音乐。因曲调幽远深沉、凄凉伤感,故多用于丧事活动。
《丽江洞经音乐》是自元明以来从中原逐渐引入并植根于丽江的道教"经腔"音乐。它的珍贵在于奇迹般保存了一些早已失传的唐宋以来词、曲音乐。丽江洞经音乐保留有《山坡羊》、《浪涛沙》、《柳摇金》、《水龙吟》、《步步娇》、《万年欢》、《漫五言》、《到春来》、《一江风》、《到夏来》、《到秋来》、《到东来》等22个曲牌。乐器有笛子、芦管、琵琶、三弦、二簧、胡琴、云罗、小钹、小铃、摇铃等,可是乐队人数多或少,同种乐器可增减。旋律古朴典雅、节奏平稳匀称,多用于婚、丧、祝寿等仪式。
纳西古乐有着一套严格的传承方式,他们遵循以师带徒或父带子的方式,使古乐代代相传,并用工尺谱为媒介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教。师傅口唱工尺谱,一曲曲一句句地教,徒弟一曲曲、一句句地背。边背工尺谱边学习演奏一件乐器,然后逐渐实践,边学边奏,直至逐曲熟练。正是由于这种严格的传承方式,纳西古乐才得以流存至今。
纳西古乐会集古老乐曲、古老乐器和高寿艺人为一体,被誉为稀世“三宝”。古乐会演奏的乐曲历史悠久,古朴典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而古乐会的成员中,有半数以上是年逾花甲的老艺人。乐队所用的古乐器有苏古笃、曲项琵琶、双簧竹管乐器波伯(芦管),还有竹笛、大提胡、中胡、小叫胡、三弦、五音云锣、中锣、小镲、铙、大钹、锣、板鼓、提手、木鱼、磬等等。
纳西古乐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化,形成了汉族和纳西族音乐相融合的独特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色彩。丽江县境内现有古乐演奏。近年来,纳西古乐演奏又成为丽江旅游的一个保留节目,深受旅客的喜爱。宣科先生领导大研古乐队还先后到昆明、广州、北京演出,并应邀到香港、中央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厅演出,获得极大成功。纳西古乐还走出国门,1995年应邀到英国访问演出获得成功。1998年5月应挪威国王邀请到挪威参加卑尔根国际艺术节,引起了轰动,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关注。
纳西古乐是广泛流传在纳西民间的古典音乐,它是一项无形而最赋予生命力的重要内容。
丽江纳西古乐是人类共同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音乐活化石,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研究领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不仅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而且还将在今后的民族文化发展中继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