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土家族巴山舞】土家儿女的东方迪斯科

2009-06-26 15:0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汝瓷风
巴山舞是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群众自娱性的集体舞蹈。它是由土家人喜了乐见的民间古老的“跳丧”经长阳覃发池等民间舞蹈工作者收集整理,改革创新而发展起来。

湖北省长阳县是巴人故里,土家族的发祥地。这里历史悠久,巴山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是著名的“歌舞之乡”,高亢悠扬的长阳山歌、典雅隽永的长阳南曲、质朴粗犷的土家巴山舞,无不展示出巴土文化的风韵和土家民族的精神。

巴山舞是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群众自娱性的集体舞蹈。它是由土家人喜了乐见的民间古老的“跳丧”经长阳覃发池等民间舞蹈工作者收集整理,改革创新而发展起来。它一经问世便深受青睐。老世人奉为瑰宝,青年人视为爱物。它象一阵风从土家山寨吹进县城,甚至涉足到现代舞厅,大有与外来“迪斯科”“摇摆舞”一争高下之势。《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指出:“当众多的进口娱乐性舞蹈风靡一时之际,重山叠峰中的巴山舞却占据了那么多朴实的心灵,这种文化景观,带给人们许多思考,至少,它开拓、展示了一片独特的审美领域。”

从跳丧到长阳巴山舞,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次有益尝试。巴山舞大胆地把跳丧从死人那里解放出来,变祭礼性舞蹈为群众自娱性舞蹈,赋予它新的生命。在结构上,打破原始跳丧许多旧程式和流行区域的界限,吸取各地精华,通过提炼实行综合利用,重新结构而成,组合成“巴山摇”、“半边月 ”、“四合”、“风摆柳”、“双龙摆尾”、“喜鹊登枝”等六个种类。其动作姿态各异,但都具有身体上下颤动和胯部左右摇摆的特色。

土家风俗原有“女人跳丧,家破人亡”的禁忌,但巴山舞适应自娱性集体舞蹈的特点,要求男女成双成对,男女动作略有区别,这不仅使舞蹈气质发生了新的变化,而且增加了新的色彩。

巴山舞在音乐上为去其丧味,只保留了原始跳丧鲜明的节奏和有特色的鼓点,选用了当地人们所熟悉的与舞蹈情绪相吻合的山歌、民歌为基调,适当加以发展,并加进了弦乐伴奏,舞蹈音乐仍具有浓郁的民族 特色和地方色彩。

巴山舞的编创把握住群众自娱性舞蹈所具备的群众性、科学性、自娱性、随意性的基本特征,所以它来自民间,又回到民间,象早春的燕子飞旋在千家万户,象七彩的阳光融进了新婚的洞房,象熊熊的篝火,燃旺了土家的欢乐,而且正如一位舞蹈学教授预言的那样:“巴山舞或许会作为富于民族特色的集体娱乐舞蹈,而与世界优秀的民族娱乐舞蹈媲美。”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舞蹈,何以具备这样的魔力?它是千锤百炼的民族精神的深化,它滋养生命,外化诗情,它凝聚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气、神。在这样的音乐中呼吸,你会感到丽日蓝天,天人合一;在这样的舞蹈中行走,你会感到大道无边,生命畅达……

音乐之下,万人舞动,如河水奔流,明丽畅达,如山脉起伏,风潮跌宕……人们舞着,在无边的诗意里,感受人类亘古不变的大美:生命、爱情、自然、健康……

“巴山舞”原本是一种民族舞蹈,不知谁发现那豪放、颇具张力的动作比做操更能锻炼身体,于是街头巷尾,公园广场,都成了巴山舞的舞台。

如今,只要飘响轻快悠扬的民间舞曲,青年男女、学童稚子、大爷大妈,成百上千的人们便会成双成对地跳起巴山舞。时而舒缓,时而优雅,时而奔放……无论是炽热的,还是柔媚的,都跃动着欢乐的旋律和明快的线条。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