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土家族历法是当地先民在古代巴人物候历法、汉民族夏历(即阴历)和当地土著人经验积累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用于社会生活实践的记时系统,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气象、水利、农学、生物学、医药学等相关知识,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应用这些知识指导举凡春种秋收、红白喜事、修造动土、新居乔迁,祭祖上坟、庆典开业、出行择期等日常事务。其流行区域,主要分布在今巴东县境内的江南片区。
土家人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气象、水利、农学、生物学、医药学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指导一代又一代土家人的生产与生活。土家人的气象知识是以谚语、歌谣的形式留传下来的,如:“云朝东,亮通通;云朝西,披蓑衣;云朝南,打破船,云朝北,下不彻”、“早晨烧霞,等不烧茶;傍晚烧霞,晒死蛤蟆”、“雷公光唱歌,有雨也不多”、“东虹日头西虹雨,虹在南方涨大水”、“月亮打伞,晒破岩板,月亮生毛,雨落明朝”、“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抹腰”等都是通过对云雷、虹等天象或日月等天体的观察来预测天气的晴好,准确性高。“一黑一亮,大雨三丈。”“久晴必有久雨,久雨必有久晴。”“今年冬天干,明年夏必涝。”“早晨有雾,中午晒布。”这其中既有短期预报,也有中长期预报。
土家人还根据山里草木枯荣、候鸟来去、日月星辰的变化、云风雨雷电的交替来按排农时,预测气候,估算年成的丰歉。他们把世代积累的农耕经验编成山歌、谚语,口耳相传,指导春种秋收。如:“老张莫听老问哄,桐子花开要下种”、“三月逢春好盘花,满山阳雀叫喳喳,一来报知阳春节,二来摧动种庄稼”告诫人们桐树开花、阳雀欢叫的时节,也是播种时候了。又如:“清明要明,谷雨要淋”、“三伏不热,五谷不结;三九不冷,百果不很”。这是根据特定节气的气象情况来推测农业的收成好坏。当年农业年景如何,历法谚语也能预报:“头伏漏,干死豆”。“今年好大雪,明年收不彻。”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三伏中的头伏天下雨,就意味着有秋旱,庄稼会减产。如果今年雪多,来年丰收,就会忙不赢。“重阳不打伞,胡豆豌豆光秆秆。”意为重阳这天无雨,当年胡豆豌豆就会歉收。
其农学知识也靠这类谚语、歌谣相传,如:“耕得深,耙得烂、一碗泥巴一碗饭”,讲的是农田要深耕细耙,这样收成才好。“深栽洋芋浅栽秧,红苕栽到皮皮上”、“宁栽秋苕,不种秋荞”,又是在传授稻秧、红苕、洋芋,荞麦的种植技巧。
在土家族民间历法中,还有称作“农暴日”的,据说用来推断、预报风暴和天地大灾等等。对异常大灾和地震的来临,土家族先民也有经验:“狗哭鸡不宿,三冬蛇出洞,不是灾祸来,就是天地动。”
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起源宋代,至今传承了千百年,传承人主要依靠土家族人民群众口传心授,当地民间历法家如风水先生、阴阳先生、道士及地方士绅等亦为重要传承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以传统农业为平台的土家族民间历法知识失去了传承基础,正处于自生自灭的濒危状态。
2009年6月,湖北省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在70余项公布的非遗名录中,民俗“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榜上有名,这一包含有“风水学”、“奇门遁甲八卦”及“阴阳五行学说”等内容的项目申遗成功。将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纳入省级非遗名录,这在此前我国公布的非遗项目中尚未见到。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