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土族於菟舞】古老的驱魔逐邪仪式

2009-07-06 11:0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水瓶座
土族於菟流传于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形态,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举行,包含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疫逐邪等仪式。

土族於菟流传于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形态,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举行,包含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疫逐邪等仪式。於菟又是舞者的称谓。仪式开始时,名为於菟的舞者在赤裸的上身绘上虎豹图案沿村进行表演,挨家挨户跳舞。土族於菟舞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於菟”是一古词,早在《左传·宣公四年》中记载:楚人为乳谷,谓虎於菟。《辞源》中解释:今湖北省云梦县址古称於菟。与这一称谓有关的故事中讲述,楚国著名的政治家令尹子文是个私生子,被丢弃在云梦泽这一地方,被一只母虎抚育长大,因而,这地方被称为於菟。土族至今仍保留“於菟”这一对老虎的别称以及驱“於菟”的习俗,是土族傩舞与巴楚文化间有关联的一个现实佐证。关于虎的崇拜,还有许多民族文化间的关联,如彝族崇黑虎,而彝族的先民与氐羌有着密切的联系。土族的先民中也与氐羌有融合之处,土族所处地也属于古羌人地区。

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日,正是数九寒天、滴水成冰的日子。这一天,也是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村的於菟们“擒妖驱魔”的日子。

在举行跳於菟的前夜,当地群众还要进行“邦祭”的活动。首先是请神,在天亮时分,把二郎神的轿子从二郎神的庙里请到要举行邦祭的人家里,在拉瓦(即法师)的带领下进行祭祀,在祭祀的过程中,由拉瓦挑选表演於菟的人员。祭祀结束后,青年男女就可以自由地唱起拉伊,谈情说爱,而长辈们则需要回避。

第二天下午,选定的八名男子来到二郎神庙,脱去上衣,挽起裤腿,用墨汁或者锅灰在全身包括脸上绘上虎豹的斑纹,并用法师施过咒的白纸条把头发扎成发怒状,恰似猛虎狂怒的情形。然后在头戴佛冠、手执单面羊皮鼓的拉瓦的主持下,祭拜二郎神,以求得到真神法力。接着,八名於菟握持用经文裹定的木棍,到庙前的广场,围绕桑台,伴着锣鼓声有节奏地跳起古朴的“於菟”舞。在表演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人在村口鸣枪,当於菟们听到枪响后,便气势汹汹地冲出神庙,直扑村中。其时法师引路,村民尾随。八只於菟中,两只为大虎,六只为小虎。两只大虎伴着法师的锣鼓,只在街中巡望震慑,其职责是防止妖魔从各家各户中悄然逃循。此前各家各户供桌上已经准备好了馍馍、果品及酒肉等,等着那些於菟前来享用。

在进入人家以后,於菟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搜寻食物,并将这些食物衔于嘴中,摇头摆尾,做老虎吞食状。於菟们从人家翻越出来后,汇聚在村里的巷道口,村民们将准备好的中间有孔的馍馍穿在於菟们手持的棍子上,於菟们聚齐后,边舞边走出村庄。这时候,人们鸣枪,巫师再次颂经,驱赶於菟。扮演於菟者在逃窜到河边以后,砸开河面上的冰,然后用水洗去身上的虎豹花纹。在回来的路上,人们燃起一堆火,让他们从火上跨过去,表示这时候妖魔邪恶已经除去。

“於菟”的舞蹈语汇与节奏相对单一,“垫步吸腿跳”是整个舞蹈的主干动作,因舞者双手持约两米长的树棍,所以上身及手势动作较为简单。腿部动作的跳跃幅度与动势,也随其舞蹈情绪的发展、变化相适应。从“於菟”的舞蹈形态来看,它是一种原始拟兽舞在当代土族民俗活动中的形态表现。拟兽舞与原始人的狩猎生活紧密相连,是原始舞蹈中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值得指出的是,年都乎土族的“於菟”舞则完全失去了狩猎生活的那种功能,成为当地民间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它的全部意义是“驱魔逐邪,祈求平安”,它是原始人万物有灵的宗教文化观念在民间艺术中的遗存。

历史上,“於菟”系列民俗活动曾在隆务河流域部分村落中流传,现仅在年都乎村传承沿袭,且已处于濒危状态。保护“於菟”对展示土族传统文化的原创性和丰富性,增强土族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觉具有较大意义。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