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哈尼族丧葬】事死如事生的隆重葬礼

2009-07-22 14:1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哈尼族普遍存在着一种“轻生重死”的观念,所以对老年人的丧礼十分重视。活着的时候,省吃俭用,不畏清苦,而死时丧礼却办得铺张隆重。

哈尼族普遍存在着一种“轻生重死”的观念,所以对老年人的丧礼十分重视。活着的时候,省吃俭用,不畏清苦,而死时丧礼却办得铺张隆重。红河流域哈尼族有树葬、水葬、火葬和土葬等多种形式和分类,体现出哈尼族人生阶段丧葬习俗礼仪中的二元多维的人际关系:即现实的人世关系与宗教中的鬼魂体系交互作用的“事死如事生”和原始血缘“过渡性”的人际关系、悲文化与喜文化交互作用避祸求福的人际关系、血缘婚姻家族与地缘性同胞邻居交互作用的血缘与地缘混合的人际关系,并提出了促进哈尼族丧葬活动中人际关系和谐的建议。

哈尼族丧礼的形成与其普遍信仰原始宗教、祖先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死魂不灭”是哈尼族最基本的宗教观念,认为人的死亡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声与气的脱节,人体亡故之后,灵魂还像死者生前一样继续过着某种形式的生活,留下儿女子孙的老人,正常死亡之后,其灵魂有一个特定的居住地点,与历代亡故的先人们在一起,死者的灵魂与后人会发生密切的联系。一定时间后,那些过世老人的灵魂,在后人的心目中,逐渐升华为“祖先神”,并具有多种神性,可以给后人带来福祉,也可以降祸于人,死亡现象被涂上种种神秘色彩,为了避祸求福,于是形成了许多的安抚灵魂的习俗,而且较集中地体现在丧礼活动中。

当一位久病老人即将断气之际,众儿女孙辈便悲泣着跪于床前。待病人喘尽最后一口气后,就以鸣火枪报丧,寨中闻者陆续到丧家帮忙。绝气后,丧家要将事先备好的少许银子和熟饭用一块白布包好,塞人丧尸口中,且用一小条白布将丧者下脱的嘴巴兜起。此时,要杀一只接气鸡,脱毛去肠后将鸡肉放入倒立的竹蔑帽内,帽顶打四个洞眼,盛入热水,用帽顶内溢出的水(示为洁净的圣水)给丧者洗身。洗毕则梳理穿衣,把笠帽别于堂屋上方的中梁上,将接气鸡用大碗盛置于棺材头上。用一块木板或草席将丧尸置于堂内,然后用一长块黑布盖严,等待入棺。

哈尼族有一种不成文的规矩,无论谁家有丧事,寨人都鼎力相助,家中死了人,难免十分哀伤凄凉。此时,寨民们会主动地到丧家做伴、帮忙,有的去砍柴;人的去找菜;有的去砍棺木;一般情况下,一两天就能准备就绪,为丧家排忧解难。

报丧者多为寨中前来帮忙的年轻人,按主人家安排去报丧。凡属丧者的三亲六戚,好朋好友都去报丧,每一路一般派二人,报丧者要手拿一木棍,到家后,将事由说清,主人就会立即杀鸡煮蛋,献祭报丧人提来的那根木棍,据说丧者魂魄随那木棍而来。主人家还要招待报丧人。报丧人不论到哪家,均要吃饱主人家的酒菜后方能走。若是给本寨亲友报丧,报丧者报完一家后还要跑回丧家跪拜棺柩,方能再次报知另一家。

哈尼族的送葬出殡是家族内最盛大的集会,届时寨内寨外的同姓东家成员都须聚齐,男女一律盛装(黑衣黑裤黑包头),女子佩带所有银饰(古时佩戴海贝),一人打一把黑布幡。成群结队,前呼后拥,蔚为壮观。亲眷中,地位最尊显的是舅舅。主人死后,儿子不计路程远近。要亲自去把舅舅背来家中,对他磕头下跪说:“我们不是不孝顺老人.他病时请过多少贝玛退鬼,吃过多少药治病,千方百计治疗.终于无效,不幸去世、麻蛇大是龙,人大是阿舅,请阿舅体察我们的苦心!”说完要送数十至上百钱给舅舅。死者女性,则给衣裳一件。

送葬的亲戚必须按亲戚程度送祭祀,大多是猪、鸡、鸭、鹅之类,舅舅的礼最重,富者送一至数头,次日送猪,往下者送鸡。据说百年以前,丧家门口还要选两位青年寡妇(摩玛学)裸身站立,客人进门时,如礼教不足,则滚翻在地,边舞边叫,使来人抱惭而退,备齐礼品再来,称“涅哈克腊搓”,意为“鬼(讨帐)的手脚跳了”。

举办一次丧礼,丧家在外寨的亲友都要来奔丧,客人分散到全寨各户食宿。减轻主人家的负担,奔丧者带来祭奠死者的牛、羊、猪、鸡等肉。祭献死者后,他们住哪家就在哪家共食,主人家还要购买酒、菜招待客人,这些费用丧用不必支付,哈尼族认为一个人的父母只会死一次,但全寨人的父母就会经常死,今天你帮了他,以后他也会帮你,形成了一种民族群体互助的意识。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