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壮族坡芽歌书】壮家山村的远古密码(二)(2)

2009-08-03 10:49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2009年1月,北京的天气不算太冷。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刚刚过完104岁生日。赵丽明带着坡芽歌书,前去看望老人。老人一看便发生了浓厚兴趣。

2009年1月,北京的天气不算太冷。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刚刚过完104岁生日。赵丽明带着坡芽歌书,前去看望老人。老人一看便发生了浓厚兴趣。赵丽明问老人能否为坡芽歌书题词。

赵丽明回忆道:他说可以啊,他好像没有怎么加思索,马上就写出来,坡芽歌书,逗号,文字之芽。我觉得非常好,他这文字之芽是对于坡芽歌书最好的定位。

文字之芽是一个绝妙的比喻,也是目前学术界对坡芽歌书的性质的共识。但更让人们感到困惑的是,坡芽歌书究竟是谁创造的呢?它是什么年代的产物呢?

目前歌书所能追溯的最早源头只是几十年前。在民间,口耳相传是千百年来的教育方式,这种传承方式至今在村里延续。也正因为这种方式,使得我们失去了进一步追溯的机会。但是,这些困难并不能阻止我们的想象力。

在坡芽村我们不断有新的发现。

在一位么公的家里,我们看到一些经书。上面是另一种奇特的古文字。它们有点像汉字,却不是汉字。

这种文字是怎么回事呢?它和坡芽歌书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吗?

这种古文字叫古壮字,壮族民间称为土俗字。现在能看到的关于古壮字的最早记录是唐代的一块石碑,迄今起码有1300年以上的历史。由于壮族地区一直使用自己的语言,完全用汉字书写有一定难度,所以壮族先民借用汉字的字型或结构创造了古壮字。

由此看来,古壮字是一种比汉字更年轻的文字,和坡芽歌书应该没有什么联系。为了充分拓展思路,我们需要离开坡芽村,到更远的地方去。

在距离坡芽村三百多公里的狮子山,我们拍摄到了古老的岩画。这些岩画分布在一个溶洞口的崖壁上,离地面约5米。图画中有动物、太阳、月亮等。经鉴定,这些岩画属于新石器晚期的作品。

在坡芽村所属的云南文山州境内,类似的岩画还有十几处,一共发现了1700多个图形。

有些岩画的外形看起来和坡芽歌书确实有几分相似。它们会是坡芽歌书的源头吗?会不会就是描绘这些岩画的古人类逐步发展出了早期的图画文字呢?

岩画与文字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至今没有定论。但这些岩画起码说明,坡芽村所在的地域曾经是古文明的发祥地。

考古发现证明,岭南地区的百越族曾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明。出土的陶器、玉器和石器,说明这里的先民在新石器时代的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原地区。

在一些陶器上,出现了简单的刻划符号。有学者推测,古越人拥有自己的文字体系。

而在壮族民间一种用于卜卦的器物上,也有一些类似的刻划符号。

它们会不会就是古越文字的残留呢?它们和坡芽歌书又有什么联系呢?

但是,由于考古证据不够充分,发现的刻划符号数量太少,至今无法明确解读。

看来,这条线索也断了。

让我们再换一种思路。

调查发现,坡芽歌书主要在女性中传承和使用,这一特点让我们联想起在湖南和广西部分地区流传的女书。

女书是仅限于瑶族妇女之间使用的一种文字,字体秀丽娟细,造型奇特。有人认为,女书中的一些字符和壮、瑶民族织锦上的编织符号有相似之处,因此推测女书的构成源于百越族的记事符号。

从地理位置看,女书流传的地区和坡芽村距离并不很远。那么,在女书、坡芽歌书、以及百越族之间,会有什么神秘的联系吗?

赵丽明介绍:女书是很成熟的文字,它基本上是汉字的变体,它主要是中原文化,儒家文化多一点,可是坡芽歌书大家看像画画一样,非常原始,在文字形态上它是两个极端。女书是借源文字,坡芽歌书自己从画画开始,原创的。

难道我们彻底失去了线索吗?坡芽歌书到底能否再告诉我们一些文字的奥秘呢?

在探寻的困境中,有些学者从另一个角度,对坡芽歌书的源头做了一些推测。

梁庭望教授认为,坡芽歌书的文字形式十分古老,而且主要在女性中间传承,所以应该是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产生的文字,起码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另外一些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

然而,黄建明不同意这个说法。他分析了坡芽歌书的具体形式,认为其中不少符号反映的生活不可能是原始时期的。

黄建明认为:新石器的晚期,我到是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它是已经进入农耕社会了产生的,因为在它里面反应了很多农耕社会的东西,比如里面有梨啊、蔬菜啊,这已经进入农耕社会了。

但是,壮族的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农耕技术,特别是稻米种植非常发达。考古出土的这些大石铲有五千多岁的高龄,它们是古人类用来种植稻米的工具。

因此,农耕文明的代表物品未必能反驳新石器时代的推测。不过,别的学者提出了更为有力的证据。那么,对坡芽歌书中的现代符号,梁庭望教授是如何解释的呢?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