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状告诉我们,宗教与文学艺术有着不解之缘。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其传入和流布于中华大地的全部历史过程中,无不以中国文学艺术为传播媒介,尤其是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道理很简单,民间文学、民间艺术通俗易懂,很容易被普通民众所接受。甚至可以说,有些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正是佛教在流布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或者说它们以佛教的流布为契机而诞生。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文学艺术如变文,宝卷,弹词,鼓子词等,就是如此。
某些佛教仪式既有虔诚的信徒所相信的祈福纳吉,禳灾逐疫等功能,同时也有宣传民众的目的。因此,它们也不能不把其所流行之地的民间风俗,音乐,舞蹈等吸收到仪式中去。于是,当我们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它们时,一部部宏大、奇妙、诡异的艺术品便展现于眼前。北京雍和宫《跳布扎》就是这样,在我看来,它是一部奇特的宗教舞剧。
跳布扎,北京人俗称“打鬼”。它是西藏的“羌姆”随同藏传佛教东渐北京后传入的一种敬神驱鬼仪式,1993年,雍和宫把它重新命名为“金刚驱魔神舞”。
雍和宫座落在北京的二环路东北角,是一座保存得十分完好的喇嘛寺庙。它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是康熙为其四子胤祯修建的亲王府,名为“雍亲王府”。胤祯登极后,把它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另一半做为皇家游嬉之所。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皇帝的行宫,名“雍和宫”。
走进雍和宫,穿过五彩牌楼,沿辇道北行,来到巍峨的天王殿前,跳布扎照例在这里举行。
农历正月二十九这一天,一年一度的跳布扎拉开了序幕。如果这一年是小建,便提前至二十八日。从这一天开始,连跳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