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鼓舞在羌语中称为“莫恩纳莎”、“莫尔达沙” 或“布滋拉”,是“释比”在法事活动中跳的一种祭祀舞蹈,又称“跳经”,是羌族祭祀活动中主要的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羌族文化特色。羊皮鼓舞后来演变为民间舞蹈,民间在表演羊皮鼓舞时,形式更为自由,舞蹈语言也更为丰富。它生动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内心世界。羊皮鼓舞原是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时,须由巫师表演的法事舞蹈。祭祀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整个祭祀的过程十分庄重严肃。羊皮鼓舞是羌族“释比”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羌民族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表现形式。
传说是天神阿巴木纳带了很多在各种祭祀场所用的经书,由于路途劳累,休息时他睡着了,醒来时,所有的经书都被一只山羊吃进了肚里。正着急时,树上的金丝猴对他说:“羊子吃掉了你的经书,你快杀掉山羊,用山羊皮制成鼓,做法事的时候,敲起羊皮鼓,经文就会脱口而出。”此法果然灵验,阿巴木纳为感激金丝猴 ,在做法事的时候,就佩戴金丝猴皮帽。从此以后,释比们敬拜猴头师祖或做法事时就大跳羊皮鼓舞。
羊皮鼓是“释比”的法器,而并非一件乐器;击鼓、舞蹈、演唱《坛经》是“释比”作法事的基本形式。释比口诵经文,经文分“上坛经”、“中坛经”、“下坛经”。以鼓 伴唱时,鼓点以比较单一的节奏循环往复,舞蹈少,动作小。以鼓伴舞时,鼓点节奏沉稳热烈,丰富多变。
羊皮鼓,鼓框木制,单面蒙以羊皮,鼓框高约11厘米,鼓面直径38~40厘米,鼓框里面置有横梁。鼓身连在一个呈弓形的木把上,木把上端雕饰以羊头,下端拴系双丝彩穗。鼓棰用藤条或杉木制作(羌语称“尔握特”),呈勾形,长约58厘米,棰头缠以绸布,棰柄饰以彩穗。改革后的羌族皮鼓,单面蒙以双层羊皮,鼓框外表彩绘条形纹饰,鼓框周围装饰丝质彩穗。
敲打羊皮鼓作舞,是巫师们作法时的“专利”。除祭祖时巫师敲打羊皮鼓、跳“金丝猴寻找罪恶山羊”舞蹈外,再要领略“羊皮鼓舞”的风姿,就非梭磨河上游理县木卡乡的《布拉兹》所莫属了。
闻名方圆百里的木卡乡羊皮鼓舞《布拉兹》,也属于“巫舞”之列,必须由真正掌握十六卷经文和所有法式技能,具备一定医药、星象知识,能主持传统的祭祀仪式的巫师才能表演。这类巫师被当地羌民称作“释比”。
几乎每一个羌寨中都有一名“释比”。巫师仅限于男性充任,并可结婚成家。他们没有宗教性的组织或寺院,但要供奉历代祖师和“猴头童子”。他不仅要主持各种节日的祭祀活动,还要为各家各户许愿还愿、消灾祈福,每一种仪式都会有特定的舞蹈。
法事舞蹈根据祭祀活动的需要而进行,由一名、两名或多名巫师表演。大型的法事活动,由一名有威望的巫师头戴插着野鸡翎羽和彩色纸条的金丝猴皮帽,持神杖和盘铃,念咒语、挥法器为先,6~8名巫师紧随其后,一手持单面羊皮鼓把手,一手挥鼓槌敲击起舞,走一些简单的队形。整个舞蹈鼓声和铃声相交,动作敏捷、矫健、激烈,节奏明快,烘托出一种严肃紧张而又热烈的气氛。
舞蹈开始时鼓声沉闷,盘铃声轻,舞步单一、迟缓,形成虔诚、神秘的气氛,祈求天神下凡附体。节奏转快后,动作力度加强,蹲跳、转打,情绪振奋,表示得到神力,已将鬼怪邪魔赶走,羌寨可保平安。表演中许多击鼓的舞姿,粗犷、稳健,技巧性强。其中像“商羊腿跳击鼓转”“拧腰转身击鼓”及一些蹲跳击鼓等技巧都很精彩。由于鼓大而沉,舞动起来费劲,鼓的摆动是靠表演者身体转动,伴以膝的上下颤动才得以起舞,形成独特的风格。
羊皮鼓舞是羌族人民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是研究羌族历史的重要资料,极具民族特色。因此,羊皮鼓舞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是羌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