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家渔民歇息地
蛋家这个富有诗意而形象的名字,一说来源于早前,他们居以为家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一说是因为这些水上人家,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所以被称为蛋家。而蛋家人自己则认为,他们常年与风浪搏斗,生命难以得到保障,如同蛋壳一般脆弱,故称为蛋家。
蛋家(正体字为蜑家,标准汉语为dàn;亦作疍民、艇家、水上人等)是广东、广西和福建一带一种以船为家的渔民的统称。清初学者屈大均在他的《广东新语》一书中解释说:“诸蛋以艇为家,是曰蛋家。”而根据传统的说法,蛋民所乘的艇像一只鸡蛋对半剖开,上盖以篷,故名“蛋蜓”;主人以艇为家,所以叫作“蛋家”。
蛋民生存的样本
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南方聚居的民族,商以前为苗、黎族,春秋以后为越族、百越族,岭南称南越族。据此,当年茅岗村民应是南越族的一支。也有专家认为,高要水上居民的旧址,属于一种原始居住文化和别具特色的岭南土著文化,居住在此地的先民,便是“蛋家人”的始祖。
蛋家房子
蛋家祖祖辈辈浮家泛宅,以水为伴,以舟为家,以渔为业。如今,他们的后代不再继承祖辈的祖业,最后的一批蛋家人没落。找寻他们,不仅为了记录下疍民生存的样本,也为了保留岭南水乡文化一份残存的记忆。
在广东南海,北江河畔的平洲北区村,六十多岁的谭大爷站在风中飘摇的扁舟上,“我们这一批人已经成了最后的蛋家,不会有人接过我们手中的桨了。”
数百支渔船整齐地排列在小桥的两侧,停泊在一湾五千平方米大小的避风塘内。
大闸门将避风塘和北江分隔开,白天渔船就在避风塘内修整,傍晚时分渔民们驾船从闸门出北江捕鱼,在满天星斗之下辛勤劳作,东方泛白时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避风塘。
蛋家的渔船体积虽小却很有齐全,捕鱼的器具、厨房的生活用具、木板上的草席和被褥、衣物用品等等,不甘寂寞的疍家人甚至还在船内养鸡和狗。
蛋家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水上的人。在南海的一个渔村里,现在仍有三百人摇着百余条船生活在水上,他们大多是夫妻,年龄在四十岁以上,孩子已经上岸了。
蛋家长期与风浪搏斗,险恶的生存环境和独特的谋生手段,使得他们在服饰、饮食、性格、婚俗、宗教等方面都自成一体,有学者称之为“蛋家文化”。
“男女自由嫁娶,男人一般在船尾放一盆草,女人放一盆花,以招致媒妁,夫妻多半都为蛋家,也有部分女人嫁到了岸上。”村里的老人邓老伯回忆自己小的时候所见,那时候都是水上迎亲,‘咸水歌’是蛋家一绝。“天马河水波连波,万千小鸟多又多。百年古榕舞婆娑,好听的古仔一箩箩……”蛋家女人的每句歌词差不多都是同一个音调,朗朗上口。
“离不开船,离不开水,这就是蛋家人的命”,有蛋家这样比喻,“有的老人家搬进儿子的楼房,可吃、喝、拉、撒都不适应,只能再搬到船上来,这下子才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