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从江所属的“六洞”地区,有一项侗族群众非常喜爱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抬官人”,侗语叫“店宁蒙”。该活动反映出历史上侗家祈求天公地道的愿望,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活动形式独特,气氛热烈,饶有风趣。它通过化妆表演,运用艺术造型的手法,把过去的社会历史现象,用神话传说般的意境再现于生活之中。因此,这又具有浓厚的戏剧色彩。
“抬官人”是侗族人民欢庆的一个节日,始于宋朝年间,传说很久以前,三江侗族十堂榕江的第一堂石碑堂发生瘟疫,山寨里不断死人,说是怪兽在作怪,人们纷纷四处逃难。这时,一位龙王闻讯进寨来帮助侗王消灾。侗王又请苗王下山来,一起协肋龙王把怪兽赶出山寨,人们才得以太平。
为了答谢和纪念侗王、苗王和龙王为民除害,侗族人民从此开始举行抬官人节。节日里,侗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以龙的造型排列,举着印有龙王和官人的图案的彩色节旗,抬着侗王和苗王走在队伍的前面为龙头,芦笙队作为龙的声音一路欢腾,头戴尖帽,身披毛毯为龙的鳞;穿着丑陋,画着黑花脸,抬着官人者为被龙王制伏的怪兽,作为惩罚,他们要抬着两位大王走街转寨给人们观看。
“抬官人”一般都在春节期间的“月贺”(集体作客)中进行。“月贺”以男女青年为主体,带上数十或数百人的侗歌队、戏班子和芦笙队到另一个寨子去春游作客。主人则杀猪宰羊盛情接待。在“月贺”活动中,他们演唱侗戏“嘎劳”,踩堂对歌,对赛芦笙。除集体活动外,还分散在各家各户唱琵琶歌(“嘎琵琶”),活动持续三至五天,参加者有百来人,观众可达数千人。抬“官人”则为整个“月贺”集体活动中的最高潮。
“抬官人”活动主要目的是娱乐,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其次是增进寨与寨之间的团结,加深男女青年之间相互了解,建立感情。
“官人”进寨之前,先派几个人抹着花脸,赤裸身体前往主寨报信。信用红纸写成,贴于一块木牌上。
随后一行人装扮怪异,有的破衣草束扮穷丐,有的脸抹墨烟扮盗魁,有的遍身涂兽扮妖仙,有的持矛佩剑扮营卒,有的挽上衣裤扮渔夫……这一伙装束奇形怪状的“古代来客”都是客寨的亲友妆扮。“官人”乘滑杆,四人抬着,前呼后拥,威风非凡。“官人”由青年或小孩装扮,官气十足,一语不发,好似目中无人。“官人”进寨,举寨为惊。寨老率全寨男女,执酒恭迎。“官轿”行至鼓楼,本寨青年则假戏假作,有的扮良民乞礼,有的扮盗匪拦劫,有的扮兵卒领赏……主寨姑娘们结伴拦轿,唱歌智取“官人”囊中钱财。歌中唱道:
哪里来的贵官人,
脸庞生得真白净;
耳朵好象大扇子,
脸宽有如大铜盆。
见着百姓散钱财,
哪有官人不救民……
直唱到“官人”慷慨解囊,欢欣雀跃的姑娘们才让道放行,这种仪式也展示了姑娘们唱歌的才能。其实,“官人”所赠,也是客人馈送主人的新年贺礼。
他们摹拟古代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动作,如挖地、赶牛、捉鱼、打粑粑、用竹子夹吃生鱼和吹芦笙跳舞等。那人怪皆非的面目,稀奇古怪的装束,非常滑稽可笑;那丑态百出,变幻无穷的动作,活象一出闹剧,使在场的千百观众时而掌声雷动,时而捧腹大笑。除此,“官人”队伍后面还跟着一大批衣着整齐,头戴银饰,插着鸡羽的姑娘。她们右手撑着布伞,左手提一竹篮,篮内盛着米花,糯米粑粑等食品。她们进入歌坪,即将篮中之物依次而有礼貌地赠给寨老和正在踩堂的“罗汉”(年轻男孩),既含送晌午的意思,也表示慰问祝贺之情。待“官人”施舍完毕,姑娘们将食物赠尽,“随从”也收场归队,主寨则吹笙鸣炮送至寨口。至此,抬“官人”活动全部结束。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