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文化】新龙:康区的圆心(2)
2010-05-14 11:35
藏传佛教有旧说,称雅砻江河谷实为地脐通道,卡拉巴王宫的朱古赞普通过它联系并控制世界新龙的位置,就仿如是康区这个壮汉上的肚脐。 其实,你如
藏传佛教有旧说,称雅砻江河谷实为“地脐”通道,卡拉巴王宫的朱古赞普通过它联系并控制世界新龙的位置,就仿如是康区这个壮汉上的肚脐。
其实,你如果真的钻进了这个“肚脐”,就会发现这里的天是如此湛蓝高远,地是如此开阔圣洁。更为迷人的是,新龙男子体格健壮彪悍、性格刚毅果敢,被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杨嘉铭称为“康巴汉子”的典型代表。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吕小瑞曾到新龙采风,这位见惯美人美物的美女教授也是对新龙男子卓尔不群的形象特别难忘,她说:“那里的男子,有着鲜红的发带、俊朗的脸庞、鹰样的眼神,还有蓝天般透明的微笑。”新龙男人头上的红发辫,传说是他们的祖先用殷红的血染成的!1848年,新龙人波日·贡布朗吉,又名布鲁曼,聚众起义,历时17载,先后占领并控制了昌都、玉树、果洛、理塘等25部族横亘千里的大片地区,威震康藏。清廷5次出兵,动用川、青、藏及大小金川兵力合围。波日·贡布朗吉兵败后,与部属一道在新龙点燃波日寨自焚于烈火中。
新龙是历史的弯道
新龙的确是独特的,不仅是在康区中,也不仅是在藏人中。新龙的独特源自这支民族非凡的历史文化,这个文化就像雅砻江和横断山脉的走向一样,自北向南地流淌着,已然数千载。
苯教是藏族最原始的本土宗教,信众与寺院分布在广袤的藏区中,而苯教最大的寺庙及其大藏经——《甘珠尔》惟一完整的手抄孤本却在新龙。格萨尔王是所有藏人心中不灭的神明,1038年出生在德格县北部的阿须草原。千百年来有关格萨尔王的英雄史诗,被民间艺人代相传唱,口耳相授,然而上世纪初藏学家任乃强先生却在新龙发现了它的手抄文本,格萨尔因此越出藏区为世界所知!藏历“十三节”这一藏人习俗,已在大部分藏区湮没不存,惟在新龙格外隆重。关于新龙藏历“十三节”的来历,源起格萨尔王到达新龙,在与邪恶的妖魔大战得胜的这一天,恰逢藏历十三,广大民众为纪念英雄格萨尔王的丰功伟绩,把这一天定为本地喜庆的日子,并一直传承下来。“十三”节前夜,当夜幕降临,静谧的村庄开始热闹起来,村庄里的男女老少都点燃麦秆做成的火把,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口念咒语驱除妖魔鬼怪。家家户户不分男女老幼手持火把向空旷的田野聚集,呼喊着妖魔鬼怪的名字,然后共同把火把扔到一起形成熊熊大火,人们把鞋里垫了一年的草垫也扔进火堆里烧掉,接着在火堆上跳来跳去,预示祛除恶魔,霉运到头,好运即将开始。“十三”日早晨,博美乡村民众还要祭奠格萨尔王,一人在大门前高喊:“格萨尔王来到了,来到我们家里,还有他的30个将军、7个大臣、父王申洛、王母洛沙,王妃珠牡也来了!”家里人齐声高喊:“请进门入席”。最后,一家人在格萨尔神像前祈祷平安、吉祥。
新龙人的生殖器崇拜、水崇拜,以及他们中一部分人仍在使用着的古语,如“木雅语”、“曲域语”,则实属文明化石,由此可追溯至历史的最幽深处:附国、党项、东女、白狼羌新龙的魅力正在于此:它就像长河中的一段回旋弯道,将历史冲刷下来的金沙尽揽怀抱,并沉积贮藏起来。
元初,新龙高僧瞻堆西绕降措,随吐蕃国师八思巴朝见元世祖忽必烈,当众将一杆铁矛挽扭成一团疙瘩,真可谓力拔山兮气盖世!朝廷随即封他为“瞻堆本冲”,意为挽铁疙瘩的官,从而成为第一代瞻堆土司;元明清三代直至民国时,其地均名为瞻堆,领地即今之新龙加周边的德格、昌台、下坝、普巴绒、甲斯孔、易日沟。
可以看出,在经历了唐、宋时内附吐蕃之后,进入元代的瞻堆已相对地安静下来。波日·贡布朗吉的骚动可能只是一次种族精神的悸动。那么在吐蕃之前呢?吐蕃的族源在哪里?现在新龙人属藏族;在中古以前的历史上属何种民族?新龙既然是康巴的地脐所在,那么它周边的康区乃至整个横断山系的民族是如何形成和来到这里的?如果将这张人文历史地图的比例逐步放大,就会看到中华民族西部的这个民族群,从上古时期开始便如同喷发的火山熔岩,自北向南沿着横断山的各大水道,缓慢地流动播迁,冒着火星,散着炙热,淌着鲜血实际上这是一片强者奋力搏杀出来的生存之路,新龙人正是在这一波澜壮阔的民族大迁徙中随雅砻江奔腾而来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