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康巴文化】新龙:康区的圆心(3)

2010-05-14 11:35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李书崇
来自历史深处的忧伤 在中国版图上以兴安岭和云贵高原为两点画直线,则东部多属诸夏民族,而西部多属诸夷民族。这一现象,无疑缘自上古时期的夷、
来自历史深处的忧伤
 
在中国版图上以兴安岭和云贵高原为两点画直线,则东部多属诸夏民族,而西部多属诸夷民族。这一现象,无疑缘自上古时期的夷、夏之争。征战持续千年,夏族集团未能越过长江南下。但诸夷部族支系繁复,所居地广,往往各自为政。于是夏族集团频繁利用诸夷间的矛盾,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诸夷在与夏族的反复争战中败多胜少,渐至一蹶不振。“舜流四凶,徙之三危”,其实已经为夷族集团退出中原画上了句号。而自殷商之后,典籍中不再出现共工、蚩尤、九黎、三苗称谓,而代之以“蛮”、“戎”、“羌”的别称。这标志着夏族已居于正统,在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中,夷族已被斥于化外。
 
【康巴文化】新龙:康区的圆心
所谓“舜流四凶,徙之三危”,实际上就是诸夷主体被迫退至他们最初的发源地三危。三危,应指岷山、河湟、河曲一线的大片地带,而并非唐代史家所说在敦煌三危山。《水经注》说:“西羌者,自析支(即黄河)以西,滨于河首左右居也谓之河曲羌也。”这是说,三危在黄河源区。羌,在此时已成为泛指游牧为生的诸夷部族。
 
自三危起,诸夷掀起了南向与西向的大规模迁徙浪潮,并很快在横断山各大水道繁衍开来。
 
新龙为何没有漂走?
 
诸夷西、南向迁徙的最初阶段,在历史研究中仍有多处盲区,文献亦语焉不详。这是强势文化的冷漠。例如新龙及其周边康区的历史,在文献史料中最早只能溯至秦汉时期。秦厉公时,羌人领袖爰剑从中原脱逃至河湟,畏秦之威,携部落南下,西出河曲数千里。其后子孙繁衍分化为150部族,其中9支在黄河源以西,进入了青藏高原;他们当中的发羌、唐旄深入藏南,成为吐蕃先民。其余皆在今甘青南部、川西阿坝甘孜两州及川西南地区。
 
【康巴文化】新龙:康区的圆心
两汉之际,新龙及其周边康区属白狼羌领地。据《后汉书》,其时白狼国度自岷山斜跨数江至川西南,有户130余万,人口600多万,可称康区大国。晋人左思《蜀都赋》云“于西则右挟岷山,涌渎发川,陪以白狼,夷歌成章”说的是白狼国曾一度要求内附于汉,并歌颂汉德。白狼,乃党项羌之一部。因而新龙人所讲的木雅语,类属党项语,可以说是党项语的“遗孤”。
 
至隋时期,新龙及其周边康区,已为附国。附国其实是个松散的同盟体,其东南面为嘉良夷,在大渡河流域。民居多傍山险,垒石为高窠,形似碉楼,以避仇杀。这就是今日康区深山中常见的碉楼雏形。南面是薄缘夷,当为今稻城、木里、香格里拉一带,风俗与嘉良相同。北面是连绵的高山接于党项,这时党项羌已退至北面谋求归化。附国之东北为女国。因为在西藏西部阿里地区已有女国载于史,附国所辖女国称东女国,其中心在大金川上游地区。
 
公元7世纪初,崛起在藏南雅隆河谷的吐蕃王朝,以拉萨河、雅隆河流域和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为“卫藏”(即本部之意),迅速向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扩张。吐蕃将新征服的这大片土地称为“多康”,意为本部的外围地区,多康范围内的人称“康巴”。康区之名由此产生,新龙也连同康区被并入吐蕃。其后因朝代更迭,建置鼎革,从民国至今,康区已分属川、滇、青、藏四省区,区划在四川最大。
 
【康巴文化】新龙:康区的圆心
新龙为何没有漂走?因为雅砻江始终在大山的怀抱中流淌,而它周围的极高山,哪一座不像森严的王者,守护着新龙。自然对于人,具有绝对的影响力。
 
诸夷中的蜀人,则因岷江而逐波至平原,得以在冲击扇上创造了争辉于中原的宝墩-鱼凫-三星堆-金沙文明。我认为这个文明与新龙拥有的梁茹文化同属一个家族。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