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三角洲上的独特捕鱼方式:地撩网(3)
2010-05-15 10:42
渤海湾不规则的半日潮更为驴驹河的海域带来了丰厚的鱼虾。高潮带和中潮带盛产鱼、虾、蟹、贝。低潮带是鱼虾的洄游区。潮汐有规律地涨落,人们把网
渤海湾不规则的半日潮更为驴驹河的海域带来了丰厚的鱼虾。高潮带和中潮带盛产鱼、虾、蟹、贝。低潮带是鱼虾的洄游区。潮汐有规律地涨落,人们把网插在海滩的潮间带。网杆都是10厘米粗的竹竿,把削尖了的一头用力向下深深地插在滩地里,深大约1米。地撩网是南北向,成一直线竖立在海滩上,长17公里,由2600根高6米、直径10厘米的网杆组成。一公里的网地是一组,一组又称为一拜,由90多扇片网组成。每一扇片网长12米,网高4.2米,距岸2.5到3公里,迎风矗立气势磅礴。退潮后,渔民要把网落下来,以便涨潮时鱼虾等可以进来。每一扇片网的上部都有绳套连着,像拉帘子一样,把绳子一拉,扣子解开,网就落到退了水的滩面上。海水涨潮到高潮线时,渔民们再乘机动船把网拉起来,等到潮水再一次退下,鱼虾就被拦在网的内侧了。网紧贴着滩面,由小的锚桩固定。地撩网总体的阵式是与海岸线平行的,每一拜的走向又与海岸稍有些偏向。这样一拜网离岸一头近、一头远;近的一头水浅,远的一头水深。当潮水退去时,鱼虾不得不顺着地网由水浅处游向水深的地方,一拜网的两头各有两个“屋子”,鱼虾就游到了专门为它们设置的“屋子”里。“屋子”其实是一个立体的网,四壁宽4米、长4.5米,其底部是一张和四壁连着的网,进口为一个外大里小的窄口,鱼虾只能进不能出。鱼多的时候用铁锹铲装进筐里,而在地撩网的浅水区域中渔民们则使用拉网和抢网捕获鱼虾。
到地撩网作业的工具随着时代而发生着变化。解放前,因买不起船,渔民们踩着高跷下海提网,捕获的鱼虾用担子挑上岸;互助组时代,毛驴车为运输工具,但提网还是要踩高跷;到70年代的人民公社时期,运输用上了小型拖拉机,提网改为乘坐小木船;改革开放以来,下海提网乘上了机动船,运输网具、鱼虾,除了小型拖拉机外,还有载重一吨的农用机动车。
关于驴驹河名字的传说, 1985年出版的《天津市塘沽区地名录》的记载是这样的:“在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这里由于海潮冲击,贝壳日渐淤积成沙丘。明永乐三年(1405年),山东无棣县一对逃难的刘姓夫妇至此定居,以捕鱼为生。之后居民不断增多形成村落。”相传,当时庄子周围长满了一种红里透白的小草,有人说这地方一定有金马驹保佑人们平安度日,就叫“马驹海”吧。可是当时的县官名叫马海,县官认为这有些不妥,遂下令将“马”改成“驴”、“海”改成“河”了。由此“驴驹河”之名传谓至今600年。如今在天津城和渤海新区城市向南极度扩张推进之际,形成了对它的合围之势,驴驹河的地撩网捕鱼愈加成为一种古老生产方式的“活化石”。
近年来,就像中国其他的很多地方一样,旅游业也开始影响到了这里。驴驹河村把赶海开发成旅游项目,原来僻静的小渔村突然热闹了起来。去年,他们的旅游收入已经超过了传统捕鱼的产值,这似乎意味着传统的地撩网捕鱼已给这里村民的未来带来了一个多样的选择。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