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端午节的卫生习俗

2010-06-11 11:09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达卿
在苏北里下河地区,每到端午都有捉蟾蜍之俗,特别是庄户人家一到端午日便捉来蟾蜍,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不少人家还给小孩子吃蟾蜍,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
在苏北里下河地区,每到端午都有捉蟾蜍之俗,特别是庄户人家一到端午日便捉来蟾蜍,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不少人家还给小孩子吃蟾蜍,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的人家在午日于蟾蜍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制成蟾蜍锭,日后涂于脓疮上可使其消散,很是灵光。五月捉取蟾蜍的习俗,文献上所见甚早。《淮南子》云:“鼓造辟兵,寿尽五月之望”。“鼓造”即蟾蜍。也就是说,汉代人捕捉蟾蜍,为的还不是蟾蜍,而是为“辟兵”,蟾蜍何以辟兵,这和古人的信仰有关。
 
汉人张衡《灵宪》曾交代月宫中这只蟾蜍的来历:“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由于蟾蜍被编入嫦娥传说,于是也和不死灵丹挂上了钩,《抱朴子内篇》介绍不死灵药有五种,称“五芝”,其中“肉芝”就是“万岁蟾蜍”。据说万岁蟾蜍的神奇,来自头上的角,即“肉芝”,药力在灵芝以上,是长生不老的仙药。不仅“服之长生”,而且神奇非常:蟾蜍万岁者,头上有角,颔有丹书八字,五月五日午时取之阴干,百日,以其足划地,即为流水。能辟五兵,若敌人射己者,弓矢皆反还自向也。这就是《淮南子》讲到的蟾蜍辟兵的来历。
 
端午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家乡至今仍广为沿袭。每到端午节,家家都用蒲、艾等香草煎成香汤,倒入浴桶、浴缸内沐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而街上的大小浴室,在端午这一天也采来菖蒲、艾草放入池中煎泡,供浴客享用。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每年端午节的午餐,家乡的父老能饮酒的一般还饮上一小杯雄黄酒以辟邪解毒,保佑平安。不少人家还用雄黄酒喷洒杀毒,驱除邪气。至今,逢端午时家乡药店仍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
 
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雄黄性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痰功效。”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