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节日】施洞独木龙舟节(3)
2010-09-02 10:27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直接送礼金的。收到的礼金也要登记,有的龙舟队把收到的礼金拿出一部分组合成本队的名称张贴在龙头的旗帜上,以增加观赏性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直接送礼金的。收到的礼金也要登记,有的龙舟队把收到的礼金拿出一部分组合成本队的名称张贴在龙头的旗帜上,以增加观赏性。我想这除了有表达那份对送礼者的敬意外,更多的恐怕是炫耀和内心的那份满足。
在台江,与施洞独木龙舟节齐名的,是台江姊妹节。如果说姊妹节是展示妇女们勤劳、贤惠与美丽的节日的话,那独木龙舟节则是展示男子汉的刚毅、果敢与纯朴的节日,是纯粹以爷们为主角的活动。
在整个龙舟节期间,从开始到结束都是男人们在操持,决不容易女人参加,女人是绝对禁止踏上被视为神物的龙舟上的,即使向舟上的男人们敬酒时也不行。也许,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妇女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甚至是彻底解放了,但在诸如祭祀等某些传统场合下,对女人的歧视依然是根深蒂固的。
参加比赛的男人们的着装是清一色的手工制品。头上戴的是苗乡特制的金黄色细竹篾马尾斗笠,后沿插有三根羽毛形状的银片,银片的末端扎上颜色艳丽的花朵。上装为深紫色的亮布对襟长袖衣,腰扎一条织镶着银泡的腰带,红丝线流苏自然垂落于腰的两侧。下穿深色长脚裤,一般为青色或黑色。这身装束给人一种庄重又不失华丽的印象。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我,平常看到的都是身着缀满漂亮银饰的盛装的少数民族妇女,第一次在男人身上看到银饰还是让我有些惊讶,加上墨镜等现代元素的加入,男人们的这种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装束真的可以说是“酷毙啦”!
龙舟上的乘员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固定了下来,现在已成为大家必须遵守的规矩。舟上人员一般不少于37人,包括鼓头、锣手、撑篙、理事各一人,艄公1—3人,他们或坐或站在母舟上,两只子舟上则各站着16名桡手。
鼓头身着长衫,外套镶有黑边的红色或青色绒背心,头戴特制的宽边草帽,手提一面鼓坐在舟的最前面,背靠龙头,面向桡手,在比赛时负责发号施令。
坐在第二位的是一个中年人,是由鼓头专门请来的撑篙人,负责到岸后停靠龙舟,比赛时则负责鸣放铳炮,制造声势;第三位是理事,专门负责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并向大家公布。第四位是锣手,由一个男扮女装的10多岁的小孩负责在比赛中敲锣,男孩的后面还有一个小龙头,锣就挂在小龙头上。也许是这条小龙太过嫩小,不谙世事,它只是附在母龙身上到人间来戏耍的,需要人们的保护,所以在小龙的上方专为其撑上一把黑伞为其遮荫。
稍公站在母舟的尾部,负责掌握龙舟的方向。其余的桡手分成两排站立在两只子舟上,比赛时负责按照锣鼓的指令用桡统一划水,奋力向前,他们是决定龙舟比赛胜负的关键力量。
见过很多的龙舟比赛,现实生活中的,影视作品中的都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划手都是坐在舟上用专门的木桨划水,木桨柄短,下端宽而平,非常利于划水。但这里的龙舟赛却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划手划船时是全部站着划,所用的桨长而窄,有点类似于他们平常干农活时的扁担,也不叫桨,叫桡。这种桡因为窄接触水面小,划船时就需要划手花更多的力气用更快的频率,加上独木龙舟本身的重量比一般的龙舟更重,所以速度相对也慢了一些。不过这并不表示它的观赏性就差,那种锣鼓声声、炮声阵阵、万众欢腾的场面还是让我激动不已。
不过此行还是略有些遗憾。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我早就知道台江苗族妇女的银饰在黔东地区是最漂亮最有特点的,本想利用这次机会好好的拍上一组身着华丽盛装的苗族美女图片的,可整整一天她们就是没有在我的面前出现。
也许这本身就是个男人的节日,也许是炎炎夏日打消了她们本应有的念头,也许现在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所以这里不仅没有身着盛装的年轻美女,就是穿着普通生活装的少男少女也很难发现。好在在祭供的时候,终于发现了几位穿着苗族服装的年轻妇女,她们的出现一下子就吸引大量的摄影师围拢在身边,好似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似的,让众人兴奋不已,也给了我些许的慰藉。
带着一丝兴奋,一丝遗憾,一丝憧憬和那份浓浓的摄友情谊,我离开了这里,再见吧,施洞!也许明年的今天我还会再来的。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