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溪土楼群外景
他们是跋涉在群山峻岭间的高门华胄,穿越了“五胡乱华”“黄巢之乱”的慌乱,迈过了黄河长江,来到闽西赣南粤东的汀江流域,开创了沿袭中原文脉的客家文化。
他们的身份定位,历经千年方才清晰;他们的土楼家园,已傲然立于世界文化遗产之列。他们散布在台海两岸,他们下南洋,他们走四方。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他们--客家人。
3月15日,由沈好放执导,俞智先、廉越执笔的央视年度大戏《下南洋》落幕。央视索福瑞全国网数据显示,这部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电视剧以4.56%的收视份额,仅次于央视3·15晚会,排名当日全国电视收视排行榜第二。
再往前的新年伊始,2月22日,第二届海峡两岸“客家之歌·桃园春风”大型电视晚会在台湾桃园巨蛋体育馆上演。这个庆祝客家节日“天穿节”的文化交流活动,带来了台湾客家的集体狂欢。
此前的2月20日,展现客家文化的大型歌舞《土楼神韵》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更是让客家文化在国家级艺术殿堂展现。
一时间,客家文化走进了北方民众的生活,成为又一个文化热点。这个让许多民众感觉陌生,甚至不知所云的群体,也引发了许多疑问:客家人从哪里来?为何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跋涉在崇山峻岭间的高门华胄”
展现客家文化的《下南洋》和展现山东文化的《闯关东》、展现晋商文化的《走西口》被人誉为央视“迁徙三部曲”,反映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移民历程。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上,还有广府人、闽南人、客家人的三大迁徙。
即将赴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述“福建土楼与客家文化”的福建省闽西博物馆负责人孙国亮介绍,广府人、闽南人、客家人都经历了漫长的迁徙过程。他们的祖先,都生活在当时的中原地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50万大军“南戍五岭”。秦末群雄逐鹿,大军滞留当地“与越杂处”,在赵佗的领导下建立了南越国,成为广府人的第一批成员。北宋末年,开封大批民众南迁岭南,途经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巷。此时的南迁汉人与早期广府人融合成为新广府人。南雄珠玑巷,成为广府人的族群认同。
西晋“八王之乱”及随后的“五胡乱中华”,导致大批黄河、洛水流域民众南下到达福建沿海,他们把这里的一条江命名为“晋江”,以示自己是晋人;他们的语言被称为“河洛话”(或称“福佬话”)。唐朝初年,光州固始(现河南固始县)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入闽平乱,开发了现厦门、漳州区域,随行人员不少定居于此,成为闽南人的第二个来源。五代时期,光州固始人王审知“悉举光、寿兵五千”开创了闽国,成为闽南人的第三个来源。由此,光州固始成为闽南人公认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