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广府人、闽南人先祖迁徙交错的是客家人先祖的迁徙。
按照客家文化研究鼻祖罗香林的研究,客家人经历了五次大的迁徙。这种判断逐渐成为学界主流,并被客家人认同。
第一次是在“五胡乱华”时期的“衣冠士族”南渡,这些人大多滞留在江淮地区,部分到达江西排湾等地。东晋王朝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安置他们,予以各种优待。这股迁徙潮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近200万。这被称为是客家人的孕育期。以报告文学和影视政论片创作蜚声文坛的客家籍作家张胜友风趣地说:“那时的自发迁徙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如安全保卫和经济保障等。所以,客家先祖要么是高官显贵,要么是富豪之家。按照今日的说法,就是‘大官大款'。”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黄巢之乱”破坏了江淮的宁静,迫使人们继续迁徙,大部分人来到闽西赣南地区。在翻越了武夷山脉后,这批客家先祖大多在现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驻留,故而“宁化石壁村”成为客家人的族群认同。第三次迁徙则是靖康之耻到元灭南宋期间,中原汉人大批南迁到闽西赣南地区,和拥有共同文化信仰的原南迁汉人融合在一起,部分则往粤东一带迁徙。由此,闽西赣南粤东地区成为客家人大本营;客家人的群体定型。
因为那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都编入“客籍”,当地人称呼客家先民为“客籍人”,并逐渐演变为“客家人”。这个他称性的名词,后来成为客家人的自我认同。更具悲情意义的是,这种认同也是客家先民长期迁徙形成的“处处无家处处家,日久他乡即故乡”这样“做客人家”的族群心态。
张胜友一直希望为客家人写首歌,可在这厚重的历史前迟迟不知如何落笔。一次,他从北京飞往厦门,当听到空姐说飞机已经飞过黄河就要飞越长江时,客家先民跨越黄河、长江直至汀江畔的一幅幅图景浮出脑海,他当即撕下飞机上的卫生袋,写下那首著名的《土楼谣》:“漫漫黄尘兮山高路长,诉说着一曲千年惆怅;依依土楼兮圆圆方方,珍藏起多少客家梦想?”
此后,客家人经历了两次大迁徙。一次是“湖广填四川”以及明末“入台”;一次是太平天国时期广东“土(著)客(家)械斗”导致的向广西、海南等方向的迁徙。此外,南宋以来,客家人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向外迁徙,包括《下南洋》中描绘的“契约华工”等。
据估计,客家人分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有1.2亿人,中国内地约有7000万人,所谓“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其中,香港华人1/3是客家人;台湾有1/5到1/4是客家人。除闽赣粤外,湖南、广西、四川等地也都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有许多客家人,典型表现是有不少“永靖同乡会”。永,是福建永定;靖,是福建南靖。这两个“纯客县”是著名的侨乡,有着世界遗产“福建土楼”。
可供借鉴的是,作为客家人的孙中山先生当年在海外募款,即得到海外客家同胞的大力支持。
当前,西方学界对客家人的评价是:“东方犹太人”“跋涉在崇山峻岭间的高门华胄”。
历尽艰辛的“客家”正名路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客家人”受到不少误解。即便现在,许多人也会混淆广府人、客家人、闽南人,最具典型意义的说法是“客家人是汉族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