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出家:傣族男子的特别人生

2011-05-23 10:16
来源:中国民俗网 作者:中国民俗网
在云南傣乡有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通文识字、懂规矩识礼数、能写会算,是各种庆典和祭祀活动中的特邀主持人,在社会上颇受人们尊重,很有社会地位,“康郎”是他们特别的称谓

护送孩子到佛寺是寨子的大事,人们倾寨出动,挥撒着吉祥如意的米花,携带着各种赕佛的物品,前往佛寺。
 
 
沐浴是出家仪式的开始,前来祝贺的亲人们轮流将兑有香水的洁净之水淋向孩子,为其沐浴,从此他将步入佛门。
 
 
在给孩子拴线祝福之前,亲人们将手搭放在放有棉线的篾桌上,象征着亲人们的心愿委托孩子带给佛祖。
 
 
虽说已经步入佛门,但除了身穿袈裟,早晚必须在佛寺习读佛经外,他们和普通的孩子并无二致。
 
 
第一次穿袈裟是由师父和师兄们在佛祖像前完成的,从此这黄色的袈裟就将陪伴着他们,直到还俗之时才能脱下。
 
在云南傣乡有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通文识字、懂规矩识礼数、能写会算,是各种庆典和祭祀活动中的特邀主持人,在社会上颇受人们尊重,很有社会地位,“康郎”是他们特别的称谓。曾经在傣族社会里,“康郎”级别人群的多少,也就是傣家文化人群的多少。然而要成为“康郎”,必须经历少年出家做和尚。
 
 
“佛寺是学校,佛爷是老师,经书是课本。”这是从前云南西双版纳独特的现象,佛寺曾是傣族人受教育、学文化、习礼教的重要场所。而今,随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适龄儿童都要进学校去接受正规教育,傣家人已经无须再到佛寺里去学习了。然而,傣家人无论如何也不愿改变心灵深处和精神上的轨迹,很多傣族人都还保持着送孩子到佛寺里当和尚的习俗。他们认为寨子里不能没有佛寺,佛寺里不能没有和尚的念经声。
傣族人把小孩子短期出家做和尚叫“赕路皎”。在送孩子进佛寺的时候,要在寨子里选一个有德、财之人做孩子的“波约”(干爹),负责承担操办孩子出家的仪式和费用,做孩子未来成长的监护人。孩子皈依佛门后,将成为傣族社会里有教养的人,他在未来所取得的一切荣耀和成就也将成为一道耀眼的光环照耀“波约”的一生。所以,能做孩子的“波约”也是件风光无限、荫庇子孙、功德无量的事情。
 
笔者曾在西双版纳勐罕镇一个偏僻的小寨子——曼嘎剪目睹了这一习俗。出家的是个13岁的初一在校学生,叫岩庄香。沐浴过后,男孩就被叫作“路皎”,经过一系列庄严的仪式后,岩庄香就可以进入佛寺了。他去的那个佛寺叫曼宽佛寺,是周围5个寨子237户人家共同供养的佛寺,十几年前大家集资26万元修建的。但是到了现在,那么大个佛寺里只住着一个佛爷、3个小和尚,其中有两个正在读高中,得在市里一所中学里住校,一个月都难得回来一次,只有一个佛爷和一个小和尚住守在佛寺里,显得格外冷清。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