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黄陂民间彩词

2011-05-23 10:25
来源:中国民俗网 作者:中国民俗网
武汉地区人民从古至今十分重视传统民族节日,在各种节日文娱和庆典活动中喊彩和唱彩歌较为流行,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论是过春节、元宵佳节,还是平时婚丧嫁娶、建房上梁

  武汉地区人民从古至今十分重视传统民族节日,在各种节日文娱和庆典活动中喊彩和唱彩歌较为流行,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论是过春节、元宵佳节,还是平时婚丧嫁娶、建房上梁、生日祝寿都有喊彩和唱彩歌的习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武汉地区的民间彩歌以它节奏鲜明有力、韵律自由、好唱好记的和彩形式、音乐色彩和语言艺术的特色,和它的古老性、丰富性而引起了群众的喜爱和省内外从事民间文学理论研究的专家们的重视。

 
自古以来,武汉便是我国南北交通要冲,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尤其是古代的汉口一带还是一遍泽国,南来北往的商旅、官吏、军队,多在汉口经过或歇脚。因此,武汉就成为南北文化交融的重地。笔者在搜集民间彩歌过程中,追根溯源,把武汉地区长江以南与长江以北的民间彩歌作了比较,发现这里面的彩歌除了在音乐和演唱形式上有小小差异外,在歌词内容上却有惊人的相似,形成了武汉地区一个独有的彩歌支系。
 
民间彩歌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民间彩词,又称彩歌,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间说唱形式。流传于不同地域的“莲花落”、“顺口溜”、“数来宝”、“金钱板”、“小快板”、“练子嘴”、“打油诗”等,都是彩词的表现形式。
 
在古代,彩词是沿街卖唱艺人和乞丐行乞时即兴编创的吉利语和讽刺小品。它在荆楚地区格外盛行。
 
传说原汉阳县有一乞丐去唱彩头,就可给主人招财进宝;乞丐唱得好,就得到主人赏赐金钱。这就是“数来宝”、“金钱板”名称的由来。它“不用剧场不用台,竹板一打唱起来”,最轻便灵活,风趣生动,为群众喜闻乐见。
 
在盛大节日、红白喜事、风俗仪式、文娱活动中,喊彩占有重要的地位,各类彩歌至今在社会生活中还充满着强大的生命力。
 
最早的民间彩歌产生在什么年代?民间文学专家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有人说:唐朝贞观年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为庆盛世,全民同乐,唐太宗李世民颁旨,在元宵佳节以百兽之王狮子为主要形象,举行盛大花灯会。从这时起,玩狮喊彩就出现了。此说尚无史籍可考,但唐代诗人元稹记载:当时民间说书艺术已相当发达,艺人说《一枝花话》(即《李娃传》故事)可连说五六个小时,受到百姓喜爱。(见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还有闻名于世的唐人张打油,就是一个喊彩的能手。可见,彩歌在唐代就已流行了。
 
清代嘉庆后还出现了专业的“彩扮莲花落”,彩歌得到进一步发展,增添了打击乐器,能扮演人物故事。这说明彩歌自古有之,至少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喊彩的出现,我认为它最早应起源于民间歌谣的“徒歌”。徒歌是只说不唱的谣,它节奏鲜明有力,韵律自由,说起来琅琅上口,好记好说。喊彩正是继承了徒歌的特点,能及时对各种情景和事件入手,铺陈其事,直抒胸臆,有迷人的艺术吸引力。例如在旧社会,叫花子到勤行(食品店)喊彩: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