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独特民俗留住的古戏台

2011-05-25 11:08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新华日报
作为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副研究馆员,濮阳康京像一部高淳县历史、文物的活词典,他写过的关于高淳历史、文物的文章已有上百万字。

 

作为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副研究馆员,濮阳康京像一部高淳县历史、文物的活词典,他写过的关于高淳历史、文物的文章已有上百万字。事实上,他的办公室就在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吴家祠堂中。走进这处建成于1781年也即清乾隆四十六年的祠堂,跨过足有半米高的石门坎,人就一下子感觉矮小了。在祠堂的南面,有一座与吴家祠堂一样有名的戏台,戏台的年龄也与吴家祠堂一样长。
 
“这座戏台与吴家祠堂一样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濮阳康京说,“同样作为省级文保单位的戏台,高淳一共有四座,即沧溪戏台、东坝戏台、刘家垅戏台和吴家祠堂戏台。一个县同时拥有4座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戏台,全国也是少见的。”
 
祠堂一共有三进,从最后一进到戏台,大约有100多米,呈一个坡度对着戏台。演戏的时候,三进祠堂的大门全部打开,里面可以坐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由于有坡度,即使坐在最后一进最后一排的人,也能清楚地看到戏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戏台是半歇山式的建筑,远看如展翅鲲鹏。
 
不过,古代没有扩音设备,坐在后面几排的人能听清演员的唱腔吗?“这就是古人的聪明之处,他们能非常巧妙地使用声学原理。”濮阳康京说,“一般人可能只注意到戏台建筑和雕刻的精美,其实,戏台有一个穹窿状的顶,叫藻井,藻井的作用是聚拢声音,然后回传到祠堂中。因此不必担心坐在后排的人听不清演员的声音。当然,如果戏台前面有水面,传过去的声音就更加清澈、圆润。”
 
现在,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吴家祠堂戏台、东坝戏台已经不大演戏,但沧溪戏台却依然担当着地方文化中心的角色。有意思的是,尽管现在各种传媒业很发达,但高淳农民这几年自发筹资建起的戏台有近30座,有的是复建,有的是新建,每建一座都要100多万元。这说明戏台不是别的传播媒体可以替代的,它依然担当着乡村文化纽带的角色。
 
这种纽带作用,今年71岁的傅行锐感觉特别深。这位担任过副镇长的退休干部,与其他几位老人一起,义务看管着沧溪戏台,以及戏台前两棵树龄达300多年的红杨树。“我五六岁的时候就经常到戏台旁边玩,一直到现在,戏台还是这一带农民心目中的文化中心,每年农历三月初五开始演戏,一直演到初八,总共有7场大型演出,今年请的是安徽芜湖黄梅戏剧团。演戏的那几天,这里人山人海。”
 
老傅说,剧团是村民自发请来的,费用由村民赞助,出钱赞助的人,可以在台前挂一条缎带,上面写有姓名和赞助金额,俗称“吊彩”。7场戏俗称“七开厢”,除了初五晚上开锣演出第一场外,其他六场民间各有叫法,初六的两场叫“起官”,初七的叫“中官”,初八的叫“罢官”。演出前,周边的老百姓会事先把外地的亲朋好友请来看戏,比如今年,有很多从浙江、上海、安徽赶来的人,所以民间有个说法,叫做“一台连三省”。演戏的那几天同时是办庙会的日子,民间叫“过会”,比过年还要热闹。“很多大戏都在这里演过,京剧有《龙凤呈祥》、《霸王别姬》,黄梅戏有《女驸马》、《天仙配》等。”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