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与水有关的地名:彝族先民找水留“易门”

2011-08-12 11:54
来源:云南日报  作者:吴光范
“易门”是彝族先民找水留下的地名。《元史地理志》载:“县西有泉曰洟源,汉语讹作易门。”因历史上彝族群众在此县西部群山中发现了一股泉水,水质甘醇,遂辟崖扩源,导水入

  云南一些地名的来源,与水源的发现和水利开发有关。清代鄂尔泰治理云南时,提出了“地方水利为第一要务”的思想,在水利开发方面多有建树——

  水为人类生存所必须。古往今来人们为寻找水源,留下了不少地名。云南地名中,“易门”、“八宝”、“南京”、“异龙”、“云龙”等,其来源都与水有关,非常有趣。

  与水有关的几个地名

  “易门”是彝族先民找水留下的地名。《元史地理志》载:“县西有泉曰洟源,汉语讹作易门。”因历史上彝族群众在此县西部群山中发现了一股泉水,水质甘醇,遂辟崖扩源,导水入池,用来饮用、酿酒、制豆豉,其味甚美,并开渠引水,垦殖繁衍,聚邑而居,遂名其泉为“洟源”。这是汉语与彝语混合地名,彝语“洟”为水,“洟源”意为有水源的地方;称其坝子为洟门。元至元四年(1267年)设洟门千户所,十二年(1275年)置易门县。初建城于南庄,后迁建于龟山(今址)。《元史地理志》说“讹作易门”,其实未必是错讹。《新纂云南通志》卷三十五说:“至元十三年丁亥,云南行省赛典赤以改定诸路名号来上。盖云南地名多用土语译音,至是其中不雅顺者,大都改易也。”这里说的“土语”即少数民族语。如同元代把碌券改为禄劝、罗婺甸改为武定一样,“洟”字难读难写,以音近改作“易”,是有意雅化,不应视为错讹。

  易门城西的“洟源”,今名大龙口,俗称“三山一水”,系原始森林密蔽的崇山峻岭中崖层里蓄积的清泉,从山谷中崖壁下石穴中溢出,潺潺流淌,终年不绝。明代曾在龟山建易门守御千户所城,“引大龙泉绕城为池”,“崇祯五年知县王国勋建水城于西门外,暗通河水入城。”近年引大龙口湖水,依山而下,层层跌落,水汽蒸腾,绿树蒹葭,蔚为壮观,成为当地盛景和各族人民休息歌舞之所。

  “八宝”是壮族在喀斯特地区找水留下的地名。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八宝乡,是优良大米——八宝米的产地。这个地名,好像是汉语八个宝贝,实为壮语,“八”是口子,“宝”是水井,意思是水井口。当地为岩溶地区,找水困难,因古人发现地下有伏流,打井得水,遂在水井口边建房而居,耕作而食,故名。因找到了水源,人们在种植水稻中,育出了优质大米“八宝米”。说来奇怪,能产此种米的地方面积不大,就像遮放米、建水草芽、石屏豆腐、安宁温泉豆腐之类,当与地层中水质、水中矿物含量、PH值等有关。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特定的农产品和特殊产业,是值得有关专家和产业开发者研究的课题之一。

  镇源、瑞丽的“南京”是傣族先民找水得名。从字面上看,“南京”好像是汉语地名,往往被认为与明代移民和江苏南京应天府有关。实际上,镇源县“南京街”在一个山坡上,过去是傣族居住地,傣语“南”是水,“京”是吃,倒装句,意为有水吃的地方。因傣族先民在此山坡上找到了一股泉水,遂建村而居,后来在此交易,形成街道,得名南京街。瑞丽“南京里”,是因为古代傣族先民不但在这里找到了水,而且是优质泉水,傣语“里”为好,意为水好吃的地方。

  “云龙”水库,其地古称“易笼”,今为滇中调水工程水源地,对昆明城市饮水和今后改善滇池水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元史地理志》载:禄劝州(今禄劝县)易笼县(元至元二十六年置县,后并入禄劝县):“县境有二水,蛮语谓洟为水,笼为城,因此为名,昔罗婺部大酋居之,为群酋会集之所,至元二十六年立县。”罗婺部属彝族部名,统属很多部落,其中一个大酋长在二水汇流处筑城而居,彝语,“洟”为水,“笼”为城,得名易笼,又作易龙,意为水城,即建于水边的县城。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