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管理人才的素质:诚实可靠

2009-04-13 17:3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吴俊
管理人才的素质,最重要的是诚实可靠(忠信),在处事待人中的体现是公正廉洁和恭上宽下。 不诚实的人,很难可靠。齐恒公晚年,有几个人对他表现出无限忠心,甚至把自己阉割了去

管理人才的素质,最重要的是诚实可靠(忠信),在处事待人中的体现是公正廉洁和恭上宽下。

不诚实的人,很难可靠。齐恒公晚年,有几个人对他表现出无限忠心,甚至把自己阉割了去伺候齐恒公,似乎十分可靠;可是这种人不诚实,等到齐恒公失去控制能力的时候,他们就兴风作乱。二十世纪之末,中国社会的最主要问题就是缺少信用。

诚实可靠与否, 只看一时的表现是不够的,甚至只看前半辈子都不够,关键要看一个人诚实可靠的基础是什么,是一种权宜之计,谋生之道,还是深入内心,成为立身之本。

九十年代末,一个公司的总经理面临很尴尬的处境:担任经营部经理的亲叔叔用厂里的经费报销个人开支。总经理自幼就很尊敬这个叔叔,因为叔叔一生都是个“老实人”,年轻时是普通工人,后来被提拔为书记,大权在握的时候从来不贪污。这位总经理怎么也想不通:叔叔到了侄子的手下,反而失去了“主人翁”的精神!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地位上, 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因此,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自己的地位和角色来认识社会。这也就是“近取诸身”的意思:这位总经理自幼功课较好, 一帆风顺地进入重点高校,毕业后的社交范围都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人,所以不了解起自基层的“老实人”。

如果要想较全面地认识社会, 应该超出个人的地位与角色,既认识比自己高的层次,也认识比自己低的层次, 以及自己不曾承担的社会角色。这也就是“远取诸物”的意思。一般说来,要让低层次的人理解高层次的人困难一些,而高层次的人只要留心,不自我封闭,理解低层次的人不是很困难。

例如,“老实人”之所以“老实”,就是“从众”,不冒尖;反过来看,这种人很容易受环境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说的“老实人”。不老实的坏人即使“近朱”,也不会 “赤”;能够“慎独”的好人即使“近墨”,也不会“黑”。正因为那位总经理的叔叔是“老实人”,所以当他在基层当书记的时候,就是“近朱者赤”;到了公司,看见了周围的不良现象,就“近墨者黑”。

处在不良环境中的管理岗位上, 成熟的人通常比不成熟的小人更诚实,更可靠一些。下面再介绍孔子的一些总结,可以用来识别一个人成熟还是不成熟。

成熟的人能够融洽相处,却不拉邦结伙;不成熟的人拉邦结伙,相处却不融洽(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成熟的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不把自己归属于某一个小群体,也不排斥属于某个小群体的人,而是针对不同的人,用恰当的方式去交往(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读弟>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成熟的人重视内心充实, 不成熟的人重视财产充实;成熟的人重视社会制约,不成熟的人重视眼前收益(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成熟的人通过日常规范就能明白更深的道理, 不成熟的人要通过利害得失才能明白更深的道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成熟的人帮助别人得到其他人的夸奖,减少其他人的厌恶;不成熟的人不愿意别人得到夸奖,却常常落井下石(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成熟的人敬畏环境启示,敬畏行政首脑,敬畏先贤遗训;不成熟的人不注意外界环境,所以不管不顾,对行政首脑阳奉阴违,对先贤遗训嘲骂批判(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成熟的人不走极端,不成熟的人哄抬热点(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在组织管理过程中, 诚实可靠是公正廉洁的基础,能不能做到公正,还有赖于明察秋毫, 智慧敏锐;能不能做到廉洁,不但要诚实,还要克己复礼。

过去有个官训:“公生明,廉生威”。其中,“公生明”是针对那些已经具备了智慧敏锐素质的人,这些人经过科举竞争被选拔出来,智力素质不成问题,如果公正地处理政事,就一定能够明察秋毫。“廉生威”也是这样,智力素质比较高,又让其他人抓不住“小辫子”,当然让那些贪官污吏害怕,威严自然就有了。

孔子说的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也是这个意思。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是:“成熟的人应该自重,有主见,否则就没有威望; 不过学习知识不能固执己见。关键是忠诚和信用。在严肃的场合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称兄道弟。有主见的人出了差错,风险会大一些,也不要害怕,改正就是了。”

历代学者对“无友不如己者”一句有不少争议,关键是没有把上下文语境衔接起来:

上文是子夏议论“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孔子注意到子夏的“平等” 意识太重,把“未学”和“学”对等起来,所以提醒他。而且这一段话一开始就是强调“威重”,所以译文中加了“在严肃的场合”。孔子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以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在《论语》中还有很多例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