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管理人才的素质:勤奋不惰

2009-04-14 09:2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吴俊
管理人才应该勤奋, 这与艺术人才有所不同:尽管有些艺术人才也要勤奋,可是确有一些艺术人才无须勤奋, 凭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好体力,或是好面孔,恶面孔等等,只须付出较少

管理人才应该勤奋, 这与艺术人才有所不同:尽管有些艺术人才也要勤奋,可是确有一些艺术人才无须勤奋, 凭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好体力,或是好面孔,恶面孔等等,只须付出较少的努力,就能达到较大的覆盖度。当然,完全没有努力也是不行的。技术人才介于管理人才和艺术人才之间,有一些巧夺天工的发明,勤奋的作用很有限,敏锐和机遇却很重要:例如从“拉拉秧”一类的植物中得到启发而发明锯子等等。

为什么管理人才特别需要勤奋?因为管理人才需要较多的知识和经验,一个人必须付出较多的努力, 才能成为成功的管理人才。正因为如此,有了一个简单的说法:小才管物,中才管钱,大才管人。艺术人才通常是管自己,对于物、钱、人的管理限于最贴身的范围。这不排除艺术人才可以比管理人才取得更大的个人覆盖度,尤其在环境宽松的社会中,管理人才对社会成员的效益可能少于艺术人才的效益。环境越严酷, 管理人才的覆盖度越大,北半球中纬度的文明社会中,亚洲东部的环境最严酷,所以在中国,管理人才的覆盖度最大,中华民族以勤奋不惰著称于世。

 对于管理人才来说,《论语》中“敏”字的三个含义,每一个都包括着“勤奋不惰”:

“敏锐”素质要求一个人掌握已有的规范----“日知其所无,一事不知儒者耻”;又要注意当前的现实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才能两相对照,洞察其中的差异。对照本身也不是轻而易举,必须勤于思考。

现代人常常觉得,研究员不如研究生辛苦,研究生不如本科生辛苦,本科生不如高中生辛苦。 这种感觉有一定的道理:高中生既要学习文科知识如语文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又要学习理科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每天学到的新规范比本科生多;本科生只学文,或只学理,但是基础课的涉及面大于研究生;研究生的基础课窄得多,可是对于本领域的新进展,在广度上大于研究员。

如果一个研究员正在进行开创性的课题研究,并不比研究生轻松;如果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那么研究员就像高中生一样辛苦,甚至更辛苦,因为没有老师指引 ---- 一方面, 每天都要知道自己过去不知道的规范,另一方面,这些规范需要自己学习或从实事中总结归纳出来,不勤奋是很难办到的。通才和专才的区别,不但是知识广度的区别,也是勤奋精神的区别。

“知道规范”与“知道信息”大不相同:“规范”是知识的“有机”成分,“信息”是知识的“无机”成分 ----信息和规范都不等于知识,正如无机物和细胞膜都不等于生物。知识是以语言为基础以时空为纽带而形成的有机的信息结构,正如生物是以无机物为基础以细胞膜为界面而形成的有机物质结构。细胞膜能围出一片有机的生命,把无生命的世界和其它的生命隔在外面。规范也是这样,能够关联起一类有机的知识, 把零散的独立信息和其它种类的知识隔在外面。有机关联在一起的信息,通常都不是“信息垃圾”,正如细胞膜内的无机物和有机物,不是“生命垃圾”。

日知其所无, 应该是每天知道过去不知道的规范,而不只是知道过去不知道的信息,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勤奋不惰。不然,一个不勤奋的人也能说自己“日知其所无”----昨天看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绿色肥皂剧,今天看了一个纯情恋爱的蓝色肥皂剧,明天要看一个纯情加武侠的红色肥皂剧。其实,这一类的信息大多属于消遣性的耗散,其中还常常有一些信息垃圾,正如张家长李家短地搬弄是非,往往掺着信息垃圾。

儒家倡导勤奋, 所以较少把生命耗散在消遣之中。“日知其所亡”这句名言,就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子夏甚至认为,泛泛地“侃大山”也算不上勤奋好学 ----

子夏的一个学生问子张怎么交朋友。子张是子夏的同学,子张反问说:“子夏怎么说的? ” 那人说:“子夏说:可交的就交,不可交的就拒绝。”子张说:“这与我听到的不一样:成熟的人尊重贤人,也容纳普通人,称赞善良的人,同情弱小的人。如果我们是大贤人,那有什么人不能容纳?如果我们不是贤人, 别人会拒绝我们,轮不到我们去拒绝别人。”             子夏的这个学生对子夏说了子张的主张, 子夏说:“当然,即使一个人只有小小的本领,也一定值得去看一看; 可是看多了这样的小本事,有可能陷于其中,看不到远大的目标, 所以成熟的人不这样做。”

子夏的学生又问子夏:“看到远大的目标,就能学出大本领吗?”子夏说:“必须每天知道过去不知道的规范,每月不忘记已经增长的能力,这可以说是学习大本领的路径。”

上述的肥皂剧就是 “小道”,不是新规范,不能把信息整合为知识,所以不属于“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的范围。要想每天都学到新的规范,就不能每天都看肥皂剧;必须减少耗散型的消遣,必须勤奋努力,才能学到大本领。正是这样的精神,使得儒文化圈中的学者能够成为通才,而不只是专家。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