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管理人才的素质:勤奋不惰(3)

2009-04-14 09:2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吴俊
“一穷二白” 的基础,很难建立高水平的文明:尽管北魏的最高决策者试图模仿汉、魏管理,却只能学其皮毛,根本不能落实,不能建立起人道公正的级

“一穷二白” 的基础,很难建立高水平的文明:尽管北魏的最高决策者试图模仿汉、魏管理,却只能学其皮毛,根本不能落实,不能建立起人道公正的级差秩序。北魏不是没有尝试过办事人员“悉用文人诸士大夫无少长皆引入,人得尽言”,“招延俊彦,搜扬隐逸”,“问百年,访贤俊”,“分遣使者巡行州郡, 观察风俗”,“起太学于城东,祀孔子,以颜回配”,“立乡学,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州郡县各遣二人才堪专对者。亲问风俗”等等。但是,一旦真的实行起来,任用一些知识分子,最高决策者却把知识分子当成工具,当成皮毛,既不给实权, 也没有相互的约束。知识分子自己教书谋生要处死,没有安全保障:皇帝用的着的时候派个差使,一变脸就“果于诛戮”;杀了之后,那个职位也跟着废了,等到想起来再重新设置。手握实权的将领也拿知识分子开刀。

没有信用是低水平文明的共同特征:简单社会内的日常言行相对稳定,较少需要信用保障,说出去的话本来就不对长期后果承担风险。第一批接受北魏“招安”的儒生崔浩等人以为新皇帝与中原社会的“陛下”差不多,没想到跟本不可同日而语。这一批知识分子掉了脑袋之后,北魏政权就很难取得知识分子的合作了 ---- 尽管一再求贤,“更举贤俊,以备百官,明为科制”,甚至达到“州郡多逼遣之”的程度,也很少响应。北魏前期,很少有哪个儒学知识分子能够名世,更不用说有所作为。

北魏的文明水平一直不高。 这张“白纸”上什么都画,可是什么都没画好:“画了”两汉与曹魏, 还“画”道坛与佛寺、“老庄”与“佛经”,汉魏的糟粕也“画”了上去:拓跋[王圭]学汉武帝,为了防止吕后事件重演,立太子之前把太子的母亲处死。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只靠元宏个人的勤奋和智慧当然是不够的,但是元宏正应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迁都的直接动因是环境“逼迫”:游牧生活方式转向定居农耕之后,水旱灾害,大面积连年饥荒,都在历史长河中不时“露出尖尖角”---- 开仓救济,开放“山泽禁”,减轻“关津之禁”,在郡县道路上“为粥”,救济流离失所的难民,一批一批,成千上万成百万。

人口最多的首都, 靠谁救济?运输技术不发达,首都不能靠救济,只有向南迁移,到

环境条件较为宽松的地区去。有了需要,还必须有人杰,要懂管理,知农耕,讲文明。这人就是元宏。

只有一个人杰还不行, 还必须调动 “人才”的积极性 ---- 改姓的动因是八个字:“依附古昔” 、“汉化发源” ----元宏心中的制度规则都记在儒学经典之中,为了利用这些来自“古昔”的制度资源,就必须“汉化”,否则,鲜卑贵族格格不入,就不能“融合复杂民族”,不能“只视其所受之教化”来区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本来是鲜卑人,却要汉化,必须有个堂堂正正的说法,现代的学者称之为“理论根据”、“合法性”,也说成“政治资源”。

元宏找到的 “政治资源”是《易经》正文的第一个字“元”,后来蒙古人为自己的朝代也找到这个字 ----“元”的含义是“时间早”和“规模大”。“元”最初表示很难用尺寸测量的“大”,到了元宏的时代,也可以表示“尺寸大”。但是元宏取的含义主要不是 “尺寸大”,而是说自己家族的“气势大”:不一定人最多,可是最有力量,是强者,是源头 ---- 《易经》在汉代之后已经成为群经之首,最初只叫《易》,“经”字是后人加上去的。佛教东来之后,儒学经典中与佛学沟通得最多的就是《易经》。在《易经》中,第一个字是“易”,第二个字是“乾”,第三个字是“元”。“易”是总标题,“乾”是第一篇的标题, “元”才是正文的第一个字:“元亨,利贞。”

元宏十八岁下决心“惟新”,“变法改度”。这项“系统工程”的第一步是分出高低贵贱,“假私济公”,打破“一大二公”,结束分不出五官四肢的“混沌”状态:“班制俸禄”(相当于现代的“高薪养廉”),“初立党、里、邻三长,定人户籍,始制五等公服,议定州郡县官依口给俸。”,政府组织“各修水田,通渠溉灌”,允许百姓从事非农耕的工商业----“政体上逐渐从氏族封建变为郡县一统, 而胡、汉势力亦因此逐渐倒转。魏立三长之年,即议定民官依户给俸;是年又分置州郡;而适度的工商业像个蓄水池:丰年的时候,把粮棉转化成“池”中的财富;丰产的地区向“池”中多注“水”,这些财富中的一部分变成财政收入(税赋劳役) ,就可以调济到欠收地区,还可以在灾年“放水”。“池”里不只有粮棉,还有仓库、房屋、工具设备、武器装备,等等。如果没有工商业,像北魏前期那样,丰收了的人们只能歇工,多出来的生产力只能闲置荒废,产品无效消耗,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了灾年,缺少储备,饥荒漫延。

有了工商业, 要有人去管,不然就不是“蓄水池”,而是“蓄欲池”:商贾贪婪,屯积居奇,乘灾抬价,巧取豪夺;占了便宜还卖乖,说成是“双方自愿”,“公平交易”。让谁来管?当然要比商人更有知识,更少贪婪。所以,要兴教育,得人心,加强凝聚力:“起明辟雍(尊教重学),诏定乐章,非雅者除之,增置彝器于太庙,诏定起居注制,诏遣侍臣巡行州郡,问人疾苦,其拜哭之节,一依别仪,帝始听政于皇信东室。初分置左右史官 (这些都是对最高管理者的约束,现代人习以为常,似乎意义不大,其实,有约束总比一点儿约束都没有好) ,帝临思义殿,策问秀、孝,幸皇宗学,亲问博士经义”,“罢起部无益之作,出宫人不执机杼者。

十年改革,重在组织北方,把离散的部族变成政令畅通的官方;这十年还经营南方,为迁都作准备。元宏28岁的时候正式宣布迁都洛阳。出发前周密安排,还下令不许侵掠扰民、不许在朝廷上说北方的俗语。一路安抚河南老弱、招贤纳士,第二年完成迁都,第三年下令改姓为“元”。又过了三年,元宏与南朝梁作战,大获全胜,随后,他在行宫中“崩”,时年33岁。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