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三”就是一天三次,孔子时代的人们一听“日三”就知道:早中晚各一次;可是现代人没有这种对应意识,所以译文中就加上了时间。
每次问一个问题, 还是每次问三个问题?笔者认为,一次问一个问题:一早醒来,想想今天要办什么事儿,就想到别人托付的事儿;上午和朋友们交往,到了中午,就琢磨相互关系;晚上想起功课,现代的学生们也是这样。如果每次问三个问题,或者把“三省”理解为“多次反省”,就违背了孔子师生的求实作风,成了“假大空”。因为一个人一天的时间有限,不定时地多次反省这三个问题,嘴上说说容易,真要做起来就难了。现代有些人把数字当成模模糊糊的形容词,就像早期人类一样,孔子却不是这样:就连“三思而行”的说法,孔子也不赞成,因为孔子认为两次就够了。不搞假大空, 是诚实可靠的基础,儒家管理学把实事求是的精神落实在日常言行之中,落实在一句一词之中。 “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文王的父亲)日三”中的“日三”就是指早、中、晚各一次:“鸡初鸣及日中及莫(暮)又至”。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 比孔子小46岁,说明这一次谈话发生在孔子的晚年。这次谈话集中了儒家管理学的许多智慧,所以孔子的学生们编辑《论语》的时候把这次谈话放在第一篇。 当时,曾子毕竟还很年轻,他只说了个人修身的操作,没有说一个管理者该怎么做,所以,孔子作了补充 ---- 如何诚实可靠地进行组织管理:
“如果当了管理者, 领导千辆兵车的国家,要做的事情就多了:认真地做事,才能取信于民。有两件事最重要:一是节约自己的费用,爱惜下级干部;二是时间调度得当,保障农业收成,农民在农忙的时候要务农,不要指派其它事务。”
“恭上”,对管理者来说首先是“敬事”---- 众人之事高于个人;“宽下”,对管理者来说首先是 “节用”,不然就不可能“宽下”----上级财源来自下级,上级消费多,下级的负担就重, 这是物质方面;上级口味大,下级跟着学,上行下效,最后的负担都加在老百姓身上,老百姓的怨愤最先加在下级身上,这是精神方面。所以,上级爱护下级的最重要方法,就是节省自己的费用,而且一级一级厉行节约。
讨论到这里,凡是接受西式教育的人,都会觉得十分完备,因为从幼年到治国者,都讨论过了。 再讨论下去,就是“倒退”,直至“逝世”。这种不是前进就是倒退的思想,就像人们永远走在一条直路上,中华智慧与西方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圆圈与直线的区别,所以,孔子的学生又提出一个问题:“治理国家和孝顺父母有什么关系?”
孔子说:“要把孩子培养为社会的栋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友爱弟妹,就成了文明的人: 用准确的语言相互沟通,用实际行为取得别人信赖;这样就能推广到治理国家 :在大千世界中友爱更多的人,在人生历程中超越小我,以志士仁人为榜样。良好的日常行为变成了习惯,就能够联系实际,从文献中学习治国安邦的知识。”
“弟”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取古意,相当于现代所说的“孩子”,不分性别。除了各地人类通用的 “爸爸” 和 “妈妈”这两个词之外,汉语中的最早语词就是与子女相对应“弟”,女孩子也称“娣”,与“弟”同音,后来写成文字时左旁加“女” 。“入”表示进入父母居住的房间,“出”来之后,只有兄弟姐妹在一起。译文对“入” 与“出”这两句采用意译,因为多数现代读者对于封建城堡的生活都不熟悉----父母及儿女住在不同的房间(或小院) ,各有仆从侍候,所以不像现代人那样接触频繁。西欧的封建城堡也是这样。 “弟子” 的 “子” 是动词,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最后一个“子”的用法相同,意思是要遵循作为儿子的社会规范。 “弟”相当于现代说的幼年童年和少年,“子”相当于青春期之后到父母去世之前,作动词用的时候表示有关的行为; 因此, 这里把“弟子”译为“孩子是不但是宗族的未来,也是社会的未来”---- 从“弟”到“子”,是个连续的过程,有许多习惯都是逐渐养成的;从“弟”来看,是现在,从“子”来看,是未来;“弟”只属于宗族,“子”却可能超出于宗族。从这句话上文的问题和下文的“氵凡”(即泛,推广)来看,这个“子”不但涉及一个宗族或家庭成员的行为,也涉及社会成员的行为。
诚实可靠的素质要从“弟”开始培养!
一个成年人,要做到忠诚可靠,只凭良好的愿望还不够,恭敬上级也不能过分:“许诺别人的事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说出去的话才不会落空;恭敬别人要合乎礼节,才不会闹出笑话; 即使孤芳自赏,只要不失信于亲人,人生也会有保障。”这段话也是有子说的,原话是:“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读‘怨’>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因”在这里的含意是人有所隐:既可能真的离群索居,也可能自命清高,闭门谢客这里委婉地译为 “孤芳自赏” 。“因”字中的方框是“城”,中间的“大”表示城变大了: 人们都躲了起来, 城里显得空荡荡的。“因”是“隐”的早期字,《尚书·尧典》中说,在炎热的夏天,“厥民因”,就是指人们躲到隐蔽处。原因的“因”也是“隐”,寻找原因,就是寻找“隐”在事物表面之后的东西;从这个含义又引伸出“依靠,凭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