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先是东晋,然后是宋齐梁陈。到了梁朝,佛教极为发达,皇帝萧衍四次舍身同泰寺:64岁舍身4天、66岁舍身13天、83岁舍身37天、84岁舍身25天,都是大臣们用重金把他“赎”回来。这样一来,同泰寺当然声名大振,成了安乐窝。
当时的金陵有个安乐寺,不像同泰寺那么幸运,可是后来的名声比同泰寺还大。根据唐代笔记故事的记载,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画龙点睛”:画家张僧繇到安乐寺游玩的时候,被和尚们认出来,就请他在院墙上画画。张僧繇画了两条龙,可是全都没有眼睛。大家问他为什么,他说要是画上眼睛,这龙就飞了。大家不相信,一定要他画上试试。张僧繇拿起墨笔来为一条龙点上了眼睛,果然风雨交加,这条龙破壁而出,墙上只剩了一条龙。
这个故事很可能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商业策划: 利用一些类似舞台效果的技术来提高寺院的知名度。画家张僧繇之所以愿意配合,最大的可能是他信佛,至少是父辈信佛,他的名字显示着这个“信仰”。
提高知名度一定离不开社会知识:“知名”就是社会中的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旅游胜地。景观质量六参量中的“时间复杂度”、“占时度”、“文化复杂度”等等,都有很多社会知识。上面这两个例子,都是由社会知识来提高知名度,正如人们所说:有些景观,质量并不高,可是因为有了名人,也成了旅游胜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上面的第一个例子之中,最初的“仙”不是萧衍,而是同泰寺的高僧:有了高僧,才对皇帝有吸引力。但是,这样的皇帝在中国秦汉之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只有一个。因为萧衍的下场很不好, 他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自己打下天下,又自己乱了天下的皇帝;所以后来再也没有向他学习的皇帝。皇帝们一般都按照孔子的主张,不鼓励奇谈怪论。
不过, 这个例子还是可以启发我们:学会从文化的角度认识社会,对于提高知名度很有助益。同泰寺的知名度与当时的佛教文化密切相关,尽管中国不可能再次出现同样的情况,却可能出现类似于佛教东来的情况。例如近代西学东来,就有不少人去欧美,去苏德,在中国仿建了教堂及其它住着“洋高僧”的馆所。即使时间不长的来访参观,也有可能提高一个旅游胜地的知名度,例如20世纪20年代英国大学者罗素来华讲学, 就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50年代之后,华裔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比“洋科学家”和“洋学者” 更受欢迎, 说明文化风气又象萧衍之后的中国一样,开始从外来文化的“覆盖”之下露出了自己的面貌。这些社会知识就可能用于新的旅游策划。
世界公园, 就是利用西学东来的尾声;而大观园却是利用了中华文化的回归。
本节的第二个例子对当前的社会更有启发性, 因为可以把这个例子作为典型的商业策划来理解:安乐寺中不一定有什么高僧,主事的僧人却一定喜爱绘画。由于自己喜爱,就估计游客也喜爱,所以就特别注意画家,对于著名画家分外留心,一认一个准。从这个故事的发展线索来看,安乐寺主事的和尚早就和张僧繇交上了好朋友,共同合作,才导演了“画龙点睛”的故事。
应该注意: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商业策划没有任何“违法乱纪”之处,因为当时的皇帝相信各种神奇的事情,官吏和平民也笃信神怪,从墙上飞出一条龙跟本就不算什么。如果在20世纪末的中国进行这种策划,首先就是“封建迷信”,其次是“伪科学”,第三是 “假冒伪劣”。不过,如果利用带有文学性的电影故事片或电视剧来“操作”,这一类故事就处于社会允许的范围内;只是由于谁都能这样“编故事”,效果一定远远不如南梁时期的安乐寺。近现代的效果,要有适合于近现代社会的故事,例如中国在1997年上演的《红河谷》,对于西藏的旅游业就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 从商业策划的角度来看, 必须掌握社会知识,才能获得成功。策划国际旅游项目,要了解各国的社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