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读书日的核心是阅读消费

2009-04-15 16:1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徐来
“世界读书日”的创意最初由国际出版商协会提出,其隐含意图是“保护出版商的利益”。这个意图在“世界读书日”的全称中也表露无遗: WorldBookand Copyright Day. 但在中国,这个日子

“世界读书日”的创意最初由国际出版商协会提出,其隐含意图是“保护出版商的利益”。这个意图在“世界读书日”的全称中也表露无遗:WorldBookand Copyright Day.但在中国,这个日子却时常成为“出版商谴责日”。这种“国情差异”恐怕还是与中国民众在文化消费方面的特殊习惯有关。而这些特殊的文化消费习惯,又与 过去几十年,中国“阅读史上的断裂期”关系密切。现在,“读书日”为打破这个习惯提供了机会。 阅读原本是一种私人行为。

它们很难被大肆宣扬。而“阅读日”则将这种私人行为公共化。在这个“节日”的宏大背景下,“这一天,大家都在读”的心理让“阅读”获得了特殊的合法性和必要性。阅读终于成为一件可以由许多人集体完成的活动。

尽管这样的做法让阅读丧失了一些小情趣,但有助于阅读人群的扩大。

最初,节日是一种时间体验。后来,节日被逐渐放大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表达。但随着商业的发展,更多的节日被消费所捆绑,成了大宗消费的借口。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谓“中国人过洋节”的现象备受攻击。事实上,情人节、母亲节乃至圣诞节这样的“洋节”之所以受到追捧,原因就是公众对其宗教、文化意义并没有太大兴趣,而将节日消费当成了“第一义”。

“世界读书日”也是这样一个以消费为目的的节日。

在由特定日期烘托出的“阅读气氛”,以促进一般公众进行特定消费的欲望。与此相对应的是,图书供货商也使尽浑身解数,在“图书与版权日”的名义下加速(正版)图书商品流通,让这样的消费欲望得到充分释放。

读书日一方面重新唤起一般民众的读书消费欲望,一方面加速了图书商品的流通速度,倘若因此改变中国民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实在是善莫大焉。

编辑:不羁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