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到一部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什么会受到小读者喜爱的时候,通常会提到作品如何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给孩子写书之所以难,就难在成人要与孩子达成互动。这种互动,是孩子们在阅读时,主动参与到儿童文学作品中,与作者互动,共同实现图书的阅读价值的过程。
互动是孩子内心的需求和渴望
其实,孩子在听故事或阅读中,从来都是积极主动的,这种主动性是因为他们的阅读带有极强的自我满足的需求。
孩子在阅读中自我满足的需求有诸多表现:
其一表现为他们对获得能力的渴望,这是他们心底最迫切的需求。相对于成人而言,生活中处于弱势的孩子总是倾心于强大有力,当力量不足以取胜时,智慧可以使人以小胜大,以弱制强。无论是武侠作品还是探案作品,虽然表现的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但真正能使孩子动心的是智慧的较量、力量的较量。这种较量能使他们在阅读中感同身受,获得极大的满足。
其二表现为孩子通过阅读满足对自主、自由的渴望。现实生活中的孩子既处于社会、家长的保护之下,也处于社会、家庭的束缚之中,更不得不就范于繁重的学业负担。享受自主、自由的生活,摆脱来自方方面面的种种约束,是现实生活中的孩子无法实现的梦想,但他们可以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弥补这种缺憾。
其三表现为孩子通过阅读暂时满足心中的种种情感与愿望。深受小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往往能满足他们的情感与愿望。阅读往往是一个孩子情感宣泄的渠道。男孩子的英雄梦想,女孩子的浪漫情怀,都可以通过阅读在书中找到归宿。
正是因为孩子的阅读本身就带有种种需求,所以他们的阅读从来就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在书中寻找体验的过程。所有“于我心有戚戚焉”的书就是他们眼中的好书,心中的好书。儿童文学作品能否积极调动读者情绪、情感往往是成败的关键。
当一个小姑娘缠着妈妈一遍又一遍讲古老的《小红帽》时,她不仅仅是在听一个故事,更是在一遍又一遍地体验小红帽从狼肚子里跳出来的惊奇;当一个男孩子沉迷于《汤姆索亚历险记》时,他也在分享着汤姆成为英雄,获取意外财富的得意。从“大宇系列”的鬼故事到《鸡皮疙瘩》,从魔法学校里的哈利·波特到杨红樱笔下的马小跳,孩子看书与其说是过读书的瘾,不如说是在全身心地投入一种体验。
以往,我们给作者和读者的定位分别是:作者是创作者,读者是接受者。但任何作品的最终实现都离不开读者的阅读,任何阅读都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与参与,儿童文学读物尤其如此。因此我们应认识到:互动是儿童文学读物不可或缺的内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