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孝的当代价值

2009-05-09 11:0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肖群忠
孝在儒家乃至中国文化中,是一原发性的核心观念和首要德目,“善事父母”是孝的基本含义。在古代,孝不仅被看作是一种家庭道德,而且被泛化为个体、政治、社会道德,有立身、

孝在儒家乃至中国文化中,是一原发性的核心观念和首要德目,“善事父母”是孝的基本含义。在古代,孝不仅被看作是一种家庭道德,而且被泛化为个体、政治、社会道德,有立身、事君、处世等宽泛的衍伸意义。本文着力从其衍伸义分析孝的当代价值,剥离其服务于当时社会政治的封建糟粕,吸取其一般意义的积极的价值。

孝的培养与实践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在古代,孝被看作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这是有其道理的。孝确实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与起点。一切道德和善都源于对他人的关切和爱戴。子女生下来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是父母,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这种爱必然培养并生发出子女对父母以及通过他们对人类的爱。爱与奉献是道德的本质。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没有多少人性和道德可言的。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因此,它是一切道德之本源,不仅如此,它还是人们实践道德的起点。父母是自己的生命之所出、是养育自己的人,因此,施爱施敬从亲始,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孝经》指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这话是符合道德逻辑的。谁相信一个不具备“亲亲”德性的人会真心实意地热爱他人?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肯亲爱,能真心实意地热爱他人?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肯亲爱,会真心实意地报效国家?因此,孔子坚决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不仅是德之本,也是一切教化之本与起点。由“亲亲”启蒙,是人情陶冶、道德升华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途径。那种把“亲亲”教育视为爱民爱国教育的基础,提出作为少儿道德启蒙教育和成人道德终身教育的必修课,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

提高全体国民的道德素质,这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寻找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或出发点是重要的。虽然家庭道德,孝道已不能占据像古代那样高的地位了,但每个社会成员仍要在家庭中生活,仍具有为人子女的身份和角色,因此,孝为德之本,教之本,从而也是个人立身行世的根本。在当代社会,我们似乎更加注重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道德,而不甚重视其家庭私德,这当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国古代视孝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想,以此为鉴,在对公民特别是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注意培养他们的孝道,以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这对培养“四有”新人显然是更为基础的工作。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