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孝的当代价值 (2)

2009-05-09 11:0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肖群忠
孝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人际关系均是以血缘宗法为基础得

孝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人际关系均是以血缘宗法为基础得以展开的,孝成为古代社会一切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精神价值基础。从客观的人际关系来看,中国文化认为父子关系是最重要的,通过父子关系直接体现了子孙与祖宗的关系。兄弟关系还是因为双方均是父母所生,夫妻关系也是为了延续宗族的后代而得以建立的,家族、宗族、亲戚等关系均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发生的。师生关系是精神关系,老师是精神生命之所在,因而对待师也要像对待父一样。朋友关系也是以道交之。君臣政治关系更是与父子关系有类似的精神机制,因而才有君父和臣子之称。乡里邻里等关系也是因为我们同生同长于一个地方。总之,在古人看来,一切人际关系均是基于父子关系而发生的,从精神机制上看,儒家文化就讲求一个“推”字,要推及于人,要行忠恕之道,如果将对父母之爱敬,对兄长之尊重(即孝悌)精神推及于人,那一定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如此不仅会和睦九族,以亲乡里,而且会以君为父而忠君,以民为本而爱民,由追孝祖宗而爱祖国,以师为父而尊师,以长老为父兄而敬老尊长,或因业务职务而顺上,或因同事同学而友长,等等。

虽然在中国古代,父子关系也存在着不平等的片面性,但纯粹从子德义务的角度倡导人们自身首先要有爱心与责任感,并认为这是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价值基础,这是有合理性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别人、爱人民、爱国家,多尽爱的责任,多做“爱的奉献”,那么就一定会促进社会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这样,必定会使社会风尚敦睦纯厚,如曾子所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安宁。“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有爱心和责任感,在家孝父,已养成对权威的服从习惯而少有暴戾之气,多有和顺之德,故不会犯上作乱,这显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责任编辑:慎思)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