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期“同心行动·成都讲坛”开讲,市规划局总规划师赵钢介绍成都市灾后重建规划。
灾区重建得如何了?重建后的城市将是什么样?规划是灾后重建的“龙头”,昨天,市规划局总规划师赵钢走上今年第一期“同心行动·成都讲坛”的讲台,通过一组组翔实的数据、一张张漂亮的规划蓝图,将我市灾后重建规划向市民一一娓娓道来。
——从一开始,成都市的灾后重建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修复”工程,而是“提升”工程,是“三个集中”、城乡统筹工作的延续深化。
汶川大地震中,我市受灾较重的地区集中在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的龙门山一线,共41个镇乡,包括都江堰15个镇乡、彭州12个镇乡、崇州6个镇乡,大邑8个镇乡,涉及7个主要景区。受灾较轻地区包括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的其他镇乡和温江、郫县的部分镇乡。全市其他地区受地震影响,社会经济也不同程度地间接受灾。
“灾后重建规划作为灾后重建系列工作的龙头。又好又快地作好灾后重建规划,成为规划系统的一项最为紧迫和重要的历史职责。”赵钢说,灾后重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工程问题,它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我市按照“全域成都,城乡统筹”的规划理念进行灾后重建的规划,“从一开始,成都市的灾后重建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修复’工程,而是‘提升’工程,是‘三个集中’、城乡统筹工作的延续深化。”
——产业发展是重建的关键。重建不是帮农民修好房子就完了,还要考虑他们今后怎么生产、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更好。
农村灾后住房的重建是我市灾后重建的重点,永久性住房是按照“四性”原则(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来规划的。这一年来,通过媒体报道,成都市民已经对“四性”耳熟能详,但如何理解“四性”、为什么要用“四性”来规划,很多人却并不清楚。
“产业发展是重建的关键。重建不是帮农民修好房子就完了,还要考虑他们今后怎么生产、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更好。”赵钢说,“发展性”指住房建设满足安居要求,为产业发展提供致富途径,而所有的农村住房规划都是找准一个产业、围绕产业再做规划。以前的农村,夹道建设、千村一面。而在这次规划中,设计人员花了很多工夫来解决这个问题,让每一个村落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是“多样性”——塑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相融性”是指延续传统,结合当地生态自然而进行重建。“共享性”则是按照统筹一体的理念,让城市农村共享发展成果,让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住房规划设计,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首次。
赵钢说,此次规划可说是最难的一次——设计人员必须了解当地情况,摸清当地的产业发展现状、发展潜力,才能做出符合实际的规划。我市启动了重建规划大会战,前后有200多家国内外设计机构、4000多人次的设计人员参与到城、镇、村的灾后重建规划工作中。设计人员全部深入灾区一线,实地了解情况,挖掘产业,做出了一个个富有特色、差异发展、住房样式、颜色各异的规划。赵钢还以都江堰市、磁峰镇、白鹿镇、花溪村、鹿坪村等点位上的规划为例,讲述了各自规划的不同之处。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住房规划设计,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首次。”赵钢说,我市灾后重建规划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所有规划都不是由设计人员单独完成,而是发动群众参与,多方交流、反复修改,最终定稿。“虽然设计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精力,但全社会参与做出的规划才是最好的,因此也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编辑: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