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位发髻高束的老人在旷野上吟唱着,他张开双手,眼望长空,乌蒙蒙的天空,阴沉沉的地。他听到如急鼓似的心跳,两行清泪沾湿衣襟。
人生之舟呀!为什么尚在苦海徘徊?家国之忧呀!为何长存心间?人生之厄呀!为什么苦苦相伴?这一切,不由让他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喟。这位老人是谁?为何那么悲切!如此伤悲!
在公元前340年的寅月寅日,位于长江三峡北岸的一个村庄的一户贵族家庭(今隶属湖北秭归县),一个伟大的生命诞生了。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式。从前,读屈原词赋知道诗人曾与云结下了不解之缘。屈原遭受谗言,在政治上受到排挤、打击之后,便常以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借风、云、雷、电比喻成五彩缤纷的艺术形象,抒发他那炽热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的斗争精神。他的《云中君》,把“云”当作“云神”来祭,热情歌吟。屈原思云神而叹息,想云神而心绪不安。在长诗《离骚》中,诗人驰聘想象,驾着五彩祥云飘游四面八方,观察天上地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于是,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种博大胸襟、人文思想和追求理想的精神,留给中国和世界以宝贵的精神财富,令世世代代缅怀。
生逢乱世,空有安邦治国之才;人生之痛,却造就了一个超越时空的文学家。当我们拨开历史的层层帷幕,吹散时空的层层乌云,看到“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屈子当年赋楚骚,一腔热血洒江郊 ,让我们走进屈原的时代,走进那段历史,走进那个曾叱咤风云的楚王室,解读历史,重访英雄。,可以感受一种生命的洗礼,可以听到中国的悲剧之父屈原演绎的生命之歌据《史记·屈原列传》和其他有关资料记载,屈原, 名平,字灵均,是战国末期楚王室的远房同族,他“博闻 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楚怀王时期,曾担任过左 徒和三阎大夫,身居高位。他力谏怀王对内举贤授能,对外联齐抗秦,结束七雄争霸局面,然而,屈原的才能和政 治主张遭到了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怀王听信谗言, 亲个人远贤臣,将屈原流放到汉水以北。屈原生存的过程始终与痛苦为伴,“少怀高阳,伤时忧世,为一痛;遭谗受害,无以昭雪,为二痛;世风日下,兰蕙变节,为三痛;报国无门,美政流产,为四痛;举世皆浊,茕独孤苦,乃五痛;国君昏庸,皇舆将覆,乃六痛;晚年劳苦倦极,衰老疲惫,是七痛;辅国无望,拟死赴渊,是八痛。”人生有此八痛,命何以堪?!究其这些痛苦的根源,一是空有报国之志,却是报国无门和忧世、忧生、忧民的精神之痛;二是世风日下,人生苦短的生存之痛。具有伟大和高尚人格的历史人物在前进的道路上始终摆脱不了思索的痛苦,人生的打击。屈原便是对人民生存维难的认识中而产生一种沉重的忧患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而怀抱美政愿望走上政治舞台的,公元前318年,22岁的屈原出任楚国左徒之职,当时正是战国纷争时期,秦、楚、齐三强逐鹿中原,楚国命运汲汲可危。上任后的屈原,便提出了自己的美政观点:内修弊政,改革图强;外联齐国,抗秦图存;立足天下大势,顺乎民心所向,励精图治,最终实现一统天下的战略目标。然后,改革必将触动旧贵族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他们采取造谣中伤、诋毁诬蔑的手段,使屈原遭到疏远,陷入“美政”难施的痛楚;公元前313年,屈原因与当权者产生外交分歧而遭“黜”,第一次流放到汉北,;公元前292年,已回到楚国宫廷的屈原,第二次被放遂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