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们这种亲情回报的纯朴情感提升到“道”的高度,是2500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孔子和孟子的功劳。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他指出,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人们最高尚的行为就是孝。他又说:“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意思是说,孝亲就象天上的日月星辰那样有规律地运行,也象大地江河那样永不枯竭,它是人的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准则。他不仅论述了孝的重大意义,还明确提出孝的内容。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对老人不仅要物质上供养,而且要尊敬,使他们精神愉快,不然的话,和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呢?孝的内容除了“养”和“敬”,他又提出“谏诤”。曾子问孔子:唯父之命是从,就是孝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从前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虽然无道,也没有失去天下。父亲有了谏诤之子,就不会陷自身於不义。所以,只要有不义之事,就应该谏诤。唯父之命是从,又怎能说是孝呢?可见,孔子并不赞成愚忠、愚孝。孟子则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人们对父母之爱,延伸到其他老年人。这是了不起的发展。孔孟的这些关于孝的精辟论述,成为高悬古今、照耀世界的真理。他们发掘、总结人性的真善美,并以之教化民众的伟大功勋,也使他们成为人间圣贤。
综上所述,孝是人世间一种高尚的美好的情感。它的本质是亲情回报。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宝。至于汉代以后把孝捧到天上,荒谬地提出愚忠愚孝的所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文化大革命”中又把孝踩入地下,大批孔孟之道、孝子贤孙,都不过是强加在纯真的孝之上的历史尘埃,丝毫也不能掩盖这颗明珠的光芒。因此我认为,孝的本意是好的,纯净的,是人与生俱来、万古长存的美德,我们应当还孝的本来面目,理直气壮加以提倡。
二、当今时代需要孝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人们惊奇地发现,我们对孝的需求是那样迫切。
我们的老年人需要孝。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为国家、社会和家庭辛苦劳碌一生,做出贡献,如今他们年老了,力衰了,成了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何使他们幸福愉快地度过晚年?这是摆在国家、社会和每一个家庭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已经制定了“党政领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指导方针,确定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工作目标,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老龄工作体系,并且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人们对老龄工作还不那么重视,在一些人当中存在着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特别是有些不肖子孙,不但不尽孝养义务,反而虐待打骂老人,抢夺老人财物,干涉老人婚姻,侵犯老人合法权益,有些人的做法简直天良丧尽,令人发指。有些人虽然做到了生活上的赡养,但没有注意精神慰藉。老年人因为孤独、疾病、受虐等原因,自杀事件屡有发生。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那些违了法的不孝之人绳之以法,自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但更多情况属于道德范畴,只有用孝道来教育、感化他们,使之尽儿女的责任,让老年人在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中度过晚年,才是更为积极有效的办法。
我们的儿童需要孝。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应当精心培养。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我国不得不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家庭形成了四个老年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人们由于爱幼的本能,特别是隔代更甚的规律,我们的儿童往往被娇惯、溺爱。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以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冷漠的人。这对孩子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很不利的。因而,应当以孝道为切入点,加强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做个有道德良心的人。一个从小就知道孝敬父母的人,长大以后才可能成为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感,道德高尚,成就大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