Ⅳ、士之孝。亦称士仁或士人。士指国家的低级官员,地位高于卿、大夫,低于庶民。对于士之孝,《孝经》云:“资於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音tiǎn,辱也)尔所生’。” (《士章第五》)拿事奉父亲的态度去事奉母亲,而爱心是相同的;拿侍奉父亲的态度去侍奉国君那敬心是相同的。侍奉父母用亲爱之心,侍奉国君用崇敬之心。侍奉国君要兼亲爱心和崇敬心。有孝心的人侍奉国君必定是忠诚的,尊敬兄长的人对待上级必定的顺从的。只要用忠诚和顺从这两种态度去侍奉国君和上级,就能保住自己的奉禄和职位。从早到晚都要努力工作,不要给生你的父母带来耻辱。可见,士之孝的实质是,事君要忠,事长在敬,这样才能保持着自己的禄位和对祖先的祭祀。
Ⅳ、庶人之孝,即平民百姓之孝。《孝经》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庶人章第六》)庶民要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和分别土地之利,努力劳动,辛勤耕耘,来奉父母。谨慎行事,不要惹出祸害,以免受刑辱;节约费用,以免父母受饥寒。不论是天子还是庶民都必须要尽孝道的,也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总起来说,“天子以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为孝”;“诸侯以长守富贵、保其社稷为孝”;“卿大夫以守其宗庙为孝”;“士以保其禄位、守其祭祀为孝”;“庶人则以养父母为孝”。④在这五个等级中,前面四个等级的“孝”,根本就没有讲到“孝”本身,它们的核心是如何巩固天子的统治权力以及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而庶民不必要关心政治,只要努力耕作,遵守法令,节约用度,奉养好父母就算尽到了孝道。
第四, 首先提出“三广”,即“广要道”、“广至德”、“广扬名”的思想
所谓“广要道”就是大力推广“孝道”,认为“教民亲爱,莫善於孝;教民礼顺,莫善於悌;移风易俗,莫善於乐;安土治民,莫善於礼。”“礼”的本质是“敬”。“孝”的本质是“敬”,悌的本质是“顺”。子对父、弟对兄、臣民对君主都必须采取尊敬的态度,这样“敬一人,则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广要道章十二》),这就是为什么把推行孝道叫做“广要道”的理由。《广至德》就是君子(当政者)要广泛地以“孝悌”教化人民,“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广至德第十三》)和乐平易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如果没有至高的德行,有谁能够教化人民使他们归顺,而且有如此的大的业绩!《广扬名章》是专门为阐明第一章中“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而设的。怎样才能“扬名於后世”呢?“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以移於君;事兄悌,故顺可移於长;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内,而名立於后世矣。”就是说,把对父母的孝顺移到对国君忠诚,把对兄长的恭敬移到对长辈的顺从,把管理好家政的经验移到去治理国家,这样就可以扬名於后世了。
第五,《孝经》的核心、要害是“事君”、“忠君”
《五刑章》中虽然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但是,这一章的重点讲的却不是“不孝”,而是讲“要(要挟)君者无上,非圣者无法。”要挟君上,对君上不忠,才是最大的罪恶。其次还专门设《事君章》,“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对君上要忠心耿耿,在朝廷上,要尽心竭力,为君上办事;回到家里,要考虑怎样来补救君主的过失;君上正确的诏令在坚决执行,有了过错要设法加制止和纠正。虽然在第一章讲了:“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但核心的是“事君”,“忠君”,这应该是《孝经》的最大特点。
三、吸收儒家孝道文化中的合理内核
自《孝经》出现之后,受到当权者的高度重视,有的皇帝亲自作注,广为推行,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当权者看来,《孝经》在理论上是完满的,实践上有效的,对其统治权的巩固也是有利的。从此以后,“孝”的理论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到了宋代,“孝”被纳入了“天理”的内容,被提升到了宇宙本体的高度。元代,有郭居敬为了把“孝”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更利于普及,编写了《二十四孝》一书。民国26年,由上海陈寿清主持筹划、陕西郭莲青执笔,依据清代咸丰年间黄小坪所著《百孝图、诗、传》合编成一本书,并加以增加、扩充、改写,编成《百孝图说》一书,于1992年由华龄出版社重新出版。《二十四孝》一书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现在,在佛教寺院里,出售有一本《二十四孝果报图》,其中有两部分:一部份为传统的二十孝故事图,向人们宣传孝顺父母所得的福报;另一部分是忤逆不孝报应故事图,向人们宣传不孝顺父母所得到的恶报。